(1837~1911)安徽石埭人。字仁山。為清末復興中國佛教之樞紐人物。生性任俠,好讀奇書,淡泊名利,鄙棄科舉,不愿入宦。太平軍起,避亂杭州,偶于書肆得大乘起信論,讀后乃潛心佛學。曾兩度出使歐洲,于英倫得識錫蘭居士達磨波羅、日本佛教學者南條文雄等,相約協力恢弘正法。歸國后,于同治五年(1866) 出資設立金陵刻經處,擬刻印三千余卷之大小乘佛典,然生前僅出版二千余卷。又日本編印卍字藏經時,氏曾提供佛教典籍數百種。光緒三十三年(1907)于刻經處設立祇洹精舍等,自編課本,招生教習佛典、梵文、英文等,培育后進。又興辦‘佛學研究會’,定期講經。一時高僧如月霞、諦閑、曼殊等均往佐之。又如歐陽漸、梅光羲、李證剛等人均出其門下。文會又與英人李提摩太譯佛經論為英文,以饗西歐人士,并選工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圖,以弘揚凈土,今仍流行。其于義理特尊起信論,于行持則崇尚凈土;曾與日人論辯凈土真宗之非,又評擊禪宗末流之失,乃倡導唯識法相以救其弊。卒于宣統三年之秋,世壽七十五。生平著述凡十二種,編入‘楊仁山居士遺書’。[中國佛教史卷四(蔣維喬)、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華岡佛學學報第二期)]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