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北平西直門外之香山東麓。據大清一統志卷七載,該寺為元代耶律額爾吉創建,本名碧云庵。至明正統(1436~1449)年間,內監于經擴建之,俗稱于公寺。天啟三年(1623),魏忠賢再擴建,改名碧云寺。清乾隆十三年(1748)又加以修建,在西院建五百羅漢堂,系仿西湖凈慈寺。在寺后建大正覺塔,又稱金剛寶座石塔。系印度佛陀伽耶塔式,但亦融合我國建筑之傳統手法,凡大小五座十三層,高三十五公尺,白石為基,塔座上則立二座小型喇嘛寶塔,建筑雕刻極其精妙,為該寺最勝處。民國十四年(1925), 國父逝世北平時,遺骸安置于此塔內。十八年,在該塔埋其衣冠,塔即稱‘孫中山先生衣冠冢’。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