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1970)福建惠安人,俗姓劉。年二十二,禮喜敏法師出家。越三年,在福州涌泉寺受具足戒。旋返泉州,曾先后任開元寺、承天寺及漳州南山寺等大叢林之首座。師于梵宇建筑藝術頗具心得,民國八年(1919)應鷺江南普陀寺之邀,監督該寺大雄寶殿建筑工程,歷十余載而成,后遭祝融,乃再重建,規模更巍然大備。其后興建之太平巖精藍,亦為廈島名勝之一。后南下新加坡弘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師率新加坡居士林組織救恤會,撫濟災黎,墾荒自給。一九五○年被推為普陀寺住持。晚年駐錫新加坡,于弘法、慈濟、伽藍建筑等事業頗多建樹。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