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名Sinhal!a-san%ghanika^ya 。為緬甸早期上座部佛教教派。亦稱錫蘭宗派(巴Sinh=al!a-nika^ya )、后宗。西元一一九二年由孟族僧人車波多(巴Chapat!a )創建。車波多留學錫蘭十年,知識廣博,擅長辯論,又與錫蘭佛教關系聯絡密切,返國后,與同行之錫蘭比丘尸婆利(巴Si^vali )、多摩陵陀(??Ta^malinda )、阿難陀(巴A^nanda )、羅侯羅(巴Ra^hula ,后還俗)等人,于蒲甘北部之讓烏(巴Chau=gu )建一錫蘭式塔寺,稱為車波多塔寺,依大寺戒法,傳授比丘戒,頗受那羅波帝悉都王之崇信,其主要活動之范圍在下緬甸。由于車波多等人之弘法,導致原有教團之對立,緬甸佛教僧團遂形成兩派,原有之僧團稱為‘緬甸宗派’(巴Maramma-nika^=ya ),車波多領導之僧團則稱錫蘭宗派。其后錫蘭宗派再分裂為尸婆利、多摩陵陀、阿難陀等派別。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