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宗教,其儀式之原始型態大多含有戲劇之成分,最初系以獻神為目的,后則逐漸演變為布教之用途。然佛教略異于此種發展;原本以斷盡煩惱、舍離七情六欲為主旨之佛教,于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代,排斥一切華麗之戲劇歌曲,至大乘佛教時代始大量采用印度各種神話、敘事詩、通俗文學等,同時以戲曲來宣揚佛教教義。在當時,不僅為宣揚教義而編作戲曲,于寺院演出,且經典亦多以當時之戲曲形式編纂。法華經、維摩經等,即為此類代表作;疑系模仿印度戲曲十種形式中之維有迦(梵vya^yoga )所寫成。真正于佛教戲曲中占首位者,系馬鳴所作‘舍利弗之所說’(梵S/a^riputraprakaran!a )之斷片,此為印度戲曲文學最早期之作品。此作品于一九一一年從中央亞細亞吐蕃之貝葉寫本中被發現,原有九幕,內容系以舍利弗與目犍連改宗歸投釋尊之故事為骨干。又傳為戒日王所作之‘龍王之喜’(梵Na^ga^nan=da )五幕戲亦為著名之佛教戲曲。近代印度詩圣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所作諸多戲曲作品中,‘舞者之供養’(Nat!i^rpu^ja^)、‘真陀利’( Chan!d!a^lika^)二作均取材于佛教經典中之故事。
中國戲曲在思想、題材、形式等各方面,受印度文學及佛教經典之影響甚大,如京戲中之‘西游記’、‘目蓮救母’、‘白蛇傳’等膾炙人口之名作,內容均充滿佛教之因果思想;另如佛曲、寶卷、變文及長篇之彈詞等講唱文學,亦受佛偈文體之影響而產生,尤以‘佛所行贊’關于八王分舍?利之一段,儼然戲曲形式之對白,更奠定了元人雜劇之基礎。然較具佛教文學價值者,以明、清之傳奇為多。其中最著名者為‘勸善金科’、‘歸元鏡’,前者為欽定戲曲,為源自盂蘭盆經之民間傳說|目蓮戲,故傳播至廣;后者全劇分為四十二分,系取華嚴經四十二字母之義,其中之曲白皆源自藏經之語錄,故可視為佛教之戲曲。其他以佛教為主題之著名傳奇尚有‘彌勒記’、‘茯苓山’、‘享千秋’、‘無底洞’等。又戲曲中之樂歌部分以佛教為主題者,最早為隋?唐之樂府,如‘普旡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刊行于明代永樂年間之‘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乃歌贊諸佛名稱之名曲,為散曲中最珍貴之資料,共計南北曲調四百余種,二一七七首。其版本以永樂原刊為最早,永樂十五(1417)至十七年間曾頒行天下,令所有民眾贊誦,以得勸惡修善之功德。
除上述外,另如‘天雨花’、‘筆生花’、‘安邦定國志’等著名彈詞,系源自佛偈之樣式體裁;鄭廷玉之‘布袋和尚’、吳昌齡之‘唐三藏西天取經’等雜劇,系將佛教高僧之事?跡加以改編而成。另如元代無名氏之‘金水橋陳琳抱妝盒’雜劇,出典為?六度集經卷二、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之鹿女故事;李好古之‘張生煮海’雜劇,出典為賢愚經卷八大施抒海品之故事。至二十世紀梅蘭芳所編之‘天女散華’,取材于維摩經;尚小云之‘摩登伽女’,取材于摩登伽經,亦皆廣受歡迎。
日本古典戲曲中,較特殊者有圣德太子時代輸入之伎樂及舞樂,其后與民間之散樂互相結合,自此寺院之祭祀行事乃逐漸戲劇化。大抵而言,日本之能劇、文樂、歌舞伎劇等,皆經常以佛教故事為題材,或以佛教思想、贊嘆佛德等內容為戲劇主干。例如日本最偉大之戲曲作者近松門左衛門之三十篇歌舞伎腳本中,約有半數即屬于有關佛教之劇本。
于十六、七世紀時,日本產生所謂新興商人階級之黃金時代,戲曲亦隨之蓬勃發展。然至德川時代,幕府施行鎖國政策,商人或一般民眾頓顯志氣消損;復因寺院僧侶之墮落,漸失民眾之尊重,故當時之戲曲中,多以破戒無慚之僧侶為主角,此類劇作有:延命院日當、十六夜清心、法界坊等。明治維新后,佛教界以銳意革新之姿態因應新時代,於戲曲方面亦產生煥然一新之氣象,著名之作品有:坪內逍遙之‘役の行者’、森鷗外之‘日蓮■說法’、長田秀雄之‘大佛開眼’、武者小路觃篤之‘佛陀と孫悟空’、倉田百三之‘出家とその弟子’等。[Sylvain Le/vi: Le the/a$tre indi=en, 1890; Sten Konow: Das indis=che Drama, 1920; A.B. Keith: The Sanskrit Drama, 1924](參閱‘寶卷’6745、‘變文’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