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

助印经书 又稱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指以菩提達磨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見性成佛’之大乘宗派。中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中國自古以專意坐禪者之系統為禪宗,兼含天臺、三論二系,而不限于達磨宗;唐中葉以降,達磨宗興盛,禪宗遂專指達磨宗而言。

 本宗傳承,中國以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為其濫觴。蓋此說雖無史實根據,然為強調六祖以來之禪‘以心傳心’、‘教外別傳’,故特重此迦葉付法相承之說。迦葉以后,經阿難、商那和修、優婆鞠多、提多迦、彌遮迦、婆須蜜、佛陀難提、伏馱蜜多、婆栗濕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迦毗摩羅、那伽閼剌樹那、迦那提婆、羅侯羅多、僧伽難提、伽耶舍多、鳩摩羅多、阇夜多、婆須槃頭、摩拏羅、鶴勒那、師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磨,凡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二十八祖。菩提達磨于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7)自南天竺抵建業(今南京),傳本宗入我國,故亦為我國禪宗初祖。

 達磨初來中國,謁梁武帝,然不契機,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稱壁觀婆羅門,神光(慧可)立雪斷臂,志求佛法,終得達磨所傳心印,為中國禪宗第二祖。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本宗漸盛。道信之下有弘忍、法融二杰。法融之下有智儼、慧方、法持等,此法系以住于金陵牛頭山之故,世稱牛頭禪;以‘欲得心凈,無心用功’為其要旨。五祖弘忍住蘄州(湖北)黃梅山,闡揚金剛般若經奧旨,門下俊秀輩出,有玉泉神秀、大鑒慧能、嵩山慧安、蒙山道明、資州智侁等。

 五祖之門人中,以神秀為第一上首,稱‘秀上座’。五祖示寂后,神秀于北方振錫,故亦稱‘北秀’,門下俊秀輩出,被尊為北宗禪之祖。北宗以長安、洛陽為中心,法運昌隆約一百年,主張以篤踐實履之精神修行禪法。神秀之下有嵩山普寂、京兆義福等,傳四、五世即告斷絕。此外,嵩山慧安開出‘老安禪’,資州智侁開出‘南侁禪’。大鑒慧能因一偈受五祖印可、傳衣缽,繼為第六祖。其后避難南方,住韶陽(廣東)曹溪,大振禪風,是為南宗禪之祖。以南、北二宗宗風之異,遂有‘南頓北漸’之說。慧能之嗣法弟子有四十余人,以南岳懷讓、青原行思、南陽慧忠、永嘉玄覺、荷澤神會為著名。其中,荷澤神會開出‘荷澤宗’,極力提倡頓悟法門,而以‘一念不起’為‘坐’,‘了見本性’為‘禪’。

 南岳懷讓從六祖蒙受心印,住般若寺,接化達三十年,嗣法弟子有九人,以馬祖道一居首座。馬祖于江西龔公山舉揚禪法,機鋒峻烈,開喝棒豎拂之禪風,世稱‘洪州宗’。主張起心動念、揚眉瞬目等日常身心活動皆為佛性,而有‘見性是佛’、‘性在作用’之說。馬祖門下百余人,以百丈懷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大梅法常、章敬懷暉、大珠慧海為著。

 自懷海于百丈山創建禪剎、訂立清規之后,禪宗始脫離禪僧寄住律寺之制。百丈之下有黃檗希運、溈山靈祐等,希運之下有臨濟義玄。義玄設立三玄三要、四料簡等接化徒眾,機鋒峻嚴,門徒眾多,蔚成臨濟宗,此時已是晚唐。及至宋代,又自臨濟義玄,經興化存獎、南院慧颙、風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陽善沼,七傳至石霜楚圓,門下黃龍慧南、楊岐方會復各衍出黃龍、楊岐二派,而與曹洞、云門等宗并立。溈山靈祐獨棲潭州(湖南),參學者多達一千五百人,門下以仰山慧寂為最著名,此系即稱溈仰宗。

 青原行思之下有石頭希遷,撰‘參同契’,與馬祖并稱當世二大龍象,門下有藥山惟儼、丹霞天然、天皇道悟。藥山一系出云巖曇晟、洞山良價、云居道膺、曹山本寂等,遂成曹洞宗。天皇道悟三傳至雪峰義存,振錫于福州雪峰山,法嗣五十余人,其中,云門文偃發揮獨妙之宗致,形成云門宗;另有玄沙師備,下傳羅漢桂琛、法眼文益。文益住金陵清涼寺,開法眼宗,此系統有天臺德韶、永明延壽、永安道原等高僧輩出。其中,德韶被稱智顗再來;延壽撰有宗鏡錄,重視教學;道原著景德傳燈錄,明示達磨禪之系譜。

 除上舉各宗派外,據圭峰宗密之禪源諸詮集都序所載,唐代之禪宗教派共有洪州、荷澤、北秀、南侁、牛頭、石頭、保唐、宣什(念佛門禪)、惠稠、求那、天臺等諸派;宗密之圓覺經疏抄又舉出北宗禪、智侁禪、老安禪、南岳禪、牛頭禪、南山念佛門禪、荷澤禪等七宗;宗密之拾遺門又另作分類,計有牛頭宗、北宗、南宗、荷澤宗、洪州宗等五家。宗密所謂之‘五家’、‘七宗’自不同于后代禪宗所稱之五家七宗,此因宗密所處之時代,及其自身屬于荷澤宗,故所見禪宗教派亦不同于后世之禪宗史料。

 要之,達磨至慧能,其間二百五十年,本宗所舉揚之禪風獨樹一格,祖師語錄常引經據典,提示整體佛法,不墮于宗派之對立,可稱為禪宗之成立時期。南岳、青原以至唐末五代,其間二百五十年,南宗禪一枝獨秀,于思想層面而言,摒除語言文字之葛藤,建立‘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之精神;于實際生活上,建立以僧堂為中心之禪院規制;于禪法之弘傳、演布方面,更以靈活生動之機法接引學人,以棒喝拂拳之機用宣揚宗風。久之,乃漸成五家之分立。此一時期,可稱為禪宗之發達時期。兩宋三百二十年,臨濟宗復衍出黃龍、楊岐二派,而成為我國禪宗之‘五家七宗’。其中,黃龍派后來由榮西傳至日本;楊岐派自楊岐方會后,陸續有五祖法演、圜悟克勤、大慧宗杲等大揚禪旨,蔚為禪之主流。又曹洞宗系統之宏智正覺與臨濟宗系統之大慧宗杲各倡默照禪、看話禪。于此一時期,諸教融合導致三教一致、教禪調合、禪凈雙修之傾向,本宗漸失其獨立性格,是為禪宗之守成時期。元明乃至清乾隆之世,其間四百五十年,為禪宗之衰頹期。其間雖有海云印簡、萬松行秀、破庵祖先、無準師范等一代宗師相繼崛起,然就一宗之大勢而言,畢竟已呈儒釋調合、教禪一致之定局。近代禪宗大師首推虛云和尚(1839~1958),于其百二十高壽中,一生弘法不懈,廣建叢林,竭力振興禪宗,維系六祖以來之法脈;傳世著述有虛云和尚法匯、虛云和尚禪七開示錄等。

 韓國禪宗素有‘九山禪門’之稱,其開宗立派者大多于唐代時來華習禪,歸國后大演教化,久之門庭繁茂,蔚成宗派。此九派之成立如下:(一)新羅善德王時(我國唐太宗時),法朗來唐,師事四祖道信,遂傳其法于海東。惠恭王之時,神行來唐,參謁志空,得證心印,返國后于丹城斷俗寺弘傳北宗禪;神行之下,經遵范、惠隱,至智侁之時,受景文王之皈依,開創曦陽山派。(二)宣德王五年(784),雞林道義來唐,受傳于馬祖門下之西堂智藏及百丈懷海,習南頓之旨,在唐三十七年,歸國后傳法弘化,門下頗盛,立迦智山派。(三)與道義同時游學于唐之洪陟,嗣法西堂,歸國后棲止南岳,于興德王三年(828)創建實相寺,大振宗風,門下多達千余人,是為實相山派。(四)與道義同時期來唐者另有真鑒慧沼,受馬祖門下之滄州神鑒印可,歸國后創建雙溪寺;神武王元年(839),寂忍惠哲亦來唐習西堂之法,返國后于武州桐里山大安寺弘法度眾。慧沼、惠哲所傳之法系即稱桐里山派。(五)文圣王七年(845),無染亦來唐得寶徹之心印,歸國后大弘禪法,得憲安王、景文王之皈依,創立圣住山派。 (六)興德王六年,通曉梵日亦來唐,從馬祖之門人鹽官齊安習禪,得其印可,返國后于天臺山中開阇崛山派。梵日之門人朗空亦來唐,參學于青原行思系統下之石霜慶諸座下,歸國后住于南山實際寺闡揚禪旨;此乃青原之法統最早傳至韓國者。(七)雙峰道允來唐,受傳于馬祖之門人南泉普愿,得其心法,與梵日同年歸國弘化;其后道允之門人澄觀折中亦來唐,參謁普愿,歸國后住師子山興寧禪院。道允與折中之法統即稱為師子山派。(八)景文王之時,了悟順之來唐,參學于仰山慧寂座下,歸國后住于瑞云寺弘布禪法;憲德王十六年(824),圓鑒玄昱來唐,就章敬懷暉受馬祖之禪,歸國后備受閔哀、神武、文圣、憲安四王之禮遇,其法嗣審希創立鳳林寺,開鳳林山一派。 (九)于新羅朝末期,慶猷、迥微相繼來唐,得云居道膺之心要,歸國后大力弘布,此即曹洞禪初傳于海東者。至高麗朝,更有利嚴、麗嚴、慶甫、兢讓、璨幽等諸師繼之宣演玄旨。其中,利嚴曾來唐依止于道膺座下,得其心傳,歸國后太祖以師禮事之,后于海洲構建須彌山廣照寺,是為須彌山派之始。以上九山總稱曹溪宗。由于太祖之崇佛,及其后之定宗、光宗、文宗、宣宗、神宗等之相繼護持,禪宗遂得隆盛一時;然至忠烈王以后,國勢漸弱,禪風亦隨之衰頹不振。

 日本禪宗之流傳,始于孝德天皇白雉四年(653)道昭之入唐求法。天平八年(732),我國之道璇東渡日本,弘傳北宗禪;嵯峨天皇在位時,派遣專使招請義空赴日弘傳南宗禪,開日本禪宗之風。文治三年(1187),明庵榮西來宋,師事虛庵懷敞,將黃龍一脈之法傳入日本,開日本臨濟宗之端。貞應二年(1223),永平道元來宋,得天童如凈之印可返日,為日本曹洞宗之祖。其門下之徹通義價、寒巖義尹嘗兩度來宋,歸國后大弘法道,其后別開寒巖派(亦稱法皇派)。嘉禎元年(1235),圓爾辨圓來宋,至徑山參謁無準師范,得傳心印,歸國后于京都創建東福寺,弘法布化。寬元四年(1246),我國之蘭溪道隆東渡日本,為建長寺初祖,關東禪風因之大振。文永四年(1267),南浦紹明來宋,得虛堂智愚之法而歸。文永六年,我國之大休正念赴日,住建長、圓覺等寺,頗受朝野之歸崇。其后我國又有一山一寧、西澗子曇、東里弘會、遠溪祖雄、靈山道隱等諸師相繼東赴日本弘傳大法,各揭禪風,大振法道,蔚成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之盛況,包括千光派(榮西)、道元派(道元)、圣一派(圓爾)、法燈派(覺心)、大覺派(道隆)、兀庵派(普寧)、大休派(正念)、法海派(靜照)、無學派(祖元)、一山派(一山一寧)、大應派(南浦紹明)、西澗派(西澗子曇)、鏡堂派(鏡堂覺圓)、佛慧派(靈山道隱)、東明派(東明慧日)、清拙派(清拙正澄)、明極派(明極楚俊)、愚中派(愚中周及)、竺仙派(竺仙梵仙)、別傳派(別傳明胤)、古先派(古先印元)、大拙派(大拙祖能)、中巖派(中巖圓月)、東陵派(東陵永玙)。其中,除道元、東明、東陵三流屬曹洞禪,其余二十一流均屬臨濟禪。又二十一流中,榮西一派(千光派)傳承黃龍之法脈,其他皆繼燃楊岐之法燈。另于承應三年(1654),我國之隱元隆琦亦東渡日本,開黃檗一宗,迄今猶與臨濟、曹洞成鼎足之勢。

 蓋‘禪’起源于印度,其原意即指靜坐斂心、正思審慮,以達定慧均等之狀態。于釋尊之前,印度即有以生天為坐禪目的之思想;至釋尊時,始展開遠離苦樂兩邊,以達中道涅槃為目的之禪。印度佛教之禪觀思想乃漸次發達,并產生無數之禪經。隨佛典之傳譯,自漢末,禪法已傳入中國,惟最初均為小乘系統之禪觀思想。東晉鳩摩羅什以后,介紹各種禪法,尤以念佛法門為要。至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出四卷楞伽經,列舉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等四種禪之說,乃激發當時講究禪法者另辟途徑,如后世所說之五類禪,即是依于楞伽經四種禪之說而來;又肇啟中國禪宗之菩提達磨,雖即禪經(二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中之達磨多羅禪師,然其所傳之如來自性清凈禪即是基于楞伽經所說者。此外,慧可、僧璨均被稱為楞伽師,道信、弘忍更受大乘起信論影響,提倡一行三昧之說,至六祖慧能方以金剛般若經為正宗;蓋彼時楞伽經已偏重文句疏解,不免名相支離之故。至中唐以后,盛行拳拳棒喝之機法,禪之意義擴大,不必靜坐斂心才是禪,即搬柴運水、吃飯穿衣等平常動作亦可稱之為禪。

 要之,本宗與其他諸宗之相異處,在于不立正依之經典,即使引用經典亦為一時之方便施設,最主要者莫過于依佛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為在不涉思惟計度之情形下,外加學問修證之功,以明取本心之故,乃有清規之創設。尊宿、大眾于一定之規矩下,定時起臥、打坐;尊宿為大眾開示諸佛列祖之機緣以提撕之。又閱讀經典雖非要務,然仍以楞伽、維摩、金剛般若、首楞嚴等諸經為眾經之核心。古來尊宿亦6 遺有語錄,成為后世禪徒習禪悟道之重要參考資料。[禪門師資承襲圖、祖堂集卷十七、卷二十、景德傳燈錄、傳法正宗記、五燈會元、禪門寶藏錄卷上、卷中、八宗綱要卷下、朝鮮禪教考、日本禪宗史要、禪學思想史、日本佛教要覽](參閱‘五家七宗’1128)

禪宗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