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印经书 (一)在佛教中,常用以形容諸佛菩薩及法之崇高尊貴,如稱至高無上之佛陀為‘寶王’;稱諸佛菩薩之莊嚴法相為‘寶相’;稱真如清凈之佛性為‘寶性’;稱佛、法、僧為佛教中之‘三寶’;稱諸佛之清凈國土為‘寶土’、‘寶地’等,皆為其例。

 (二)于諸經論中多載有諸佛菩薩及其國土以各種瓔珞、寶物嚴飾之事,其中如‘七寶’之稱廣見于經論中。七寶,系指世間珍貴之金、銀、琉璃、頗梨、車渠、赤珠、碼瑙等七種寶物,在諸經論中所舉之名稱,雖互有出入,然一般多以上述七種寶為主,茲略述如下:

 (一)金(梵suvarn!a ),音譯作素縛哩拏、蘇伐剌那、修跋拏、蘇伐維。意譯作妙色、好色。又稱黃金、紫金。據大智度論卷十之說,金出于山石沙、赤銅之中,故沙金亦稱金粟。翻譯名義集卷三引用真諦之解釋,舉出金之四義,即:(1)色不變,(2)體不染,(3)轉作無礙,(4)能使人富裕;并以此四義比喻諸佛法身之常、凈、我、樂等四德。又一般稱佛身之相好莊嚴為妙色身、金色身,稱黃金之上妙者為閻浮檀金。

 (二)銀(梵ru^pya ),音譯作嚕比也、阿路巴、惹多。又稱白銀。據大智度論卷十之說,銀由燒石所出。銀與金二寶普為人知,佛教中亦常用作梵剎之異稱,如稱金地、銀地等。

 (三)琉璃(梵vaid!u^rya ),音譯作吠琉璃耶、吠努璃野、鞞稠利夜、毗琉璃、茷琉璃、鞞頭梨、琉璃。意譯作青色寶、遠山寶。據玄應音義卷二十四、慧琳音義卷一等載,琉璃系青色之玉石,其光色瑩徹,為天生之神物,而非人間之煉石、焰火所造成。然前漢書西域傳第六十六上之注,引用魏略一書之說,認為琉璃有自然物與人造物二種。自然物出于大秦國,有赤、白、黑、黃、青、綠、縹、紺、紅、紫等十種,色澤光潤,眾玉不及,其色不恒常;人造物則由石汁銷冶,并加眾藥而成,虛脆而不真實。又古時原用‘流離’二字,至后世方改為琉璃。

 (四)頗梨(梵sphat!ika ),音譯作薩頗置迦、塞頗胝迦、窣坡致迦、破置迦、頗致歌、頗梨色、頗胝迦、頗黎、玻璃、玻璃。意譯作水玉、白珠、水精(晶)。據大智度論卷十之說,頗梨系由山窟中所出,為經千年冰化之寶珠。然玄應音義卷六,則以其為石類,而非千年冰所化。又增廣本草綱目卷八,舉出李時珍之說,認為玻璃本作頗梨,系一國名,并以頗梨晶瑩如水,堅硬如玉,故稱之為水玉。

 (五)車渠(梵musa^ragalva ),音譯作牟娑洛揭婆、目娑啰伽羅婆、牟呼婆羯落婆、摩娑羅伽隸、牟娑羅、謨薩羅、牟娑洛。意譯作紫色寶、紺色寶。又作硨磲。此寶之名稱不一,如法華經玄義卷二末、翻譯名義集卷八等,以牟娑洛揭婆配硨磲之稱。然玄應音義卷二十一、卷二十二等,則以其色如馬之腦,故稱之為馬腦。另據增廣本草綱目卷四十六,舉出李時珍之說,認為車渠系指大蛤,長約二、三尺,寬約一尺許,厚約二、三寸,殼外有深大之溝紋,殼內則白皙如玉,故被謬認為玉石類。后世一般則稱白珊瑚及貝殼所制之物為車渠;蓋珊瑚通常多為赤色,而白珊瑚則被稱為車渠。又古時原用‘車渠’二字,中世以后方用硨磲、車璩等語。一般常將此寶與碼瑙、琥珀混同。

 (六)赤珠(梵lohitamuktika^ ),又稱赤寶、赤真珠。據佛地經論卷一之說,此珠由赤蟲而出,故稱赤真珠;或此珠之體為赤色,故稱赤真珠。又據大智度論卷十之說,此珠與珊瑚有異,極為珍貴,蓋一般之真珠多為淺灰色、灰色,而赤真珠則稍帶赤色,若為純赤色之真珠,則甚難求得。

 (七)碼瑙(梵as/magarbha ),音譯作阿濕摩揭拉婆、阿舍磨揭婆、阿濕縛揭波、遏濕摩揭婆、阿輸摩竭婆。意譯作石藏、胎藏、杵藏。又稱碼瑙、瑪瑙。此寶與后世所謂之碼瑙有異,為翠綠玉,系帶有深綠色光澤之寶玉。又此寶常被人混同為馬腦(指車渠),于慧苑音義卷上,即舉有二者之區別。又玄應音義卷二十四以碼瑙為赤色寶;同書卷二十一則認為碼瑙或系指虎魄(琥珀)。

 上述七寶系出自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大樓炭經卷一、起世因本經卷一、稱贊凈土佛攝受經、阿彌陀經、大智度論卷十等,其中,阿彌陀經內所載之極樂國土以七寶等嚴飾一事,隨凈土宗之流傳,而廣為人知。

 此外,起世經卷一閻浮洲品、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中,將上述七寶中之赤珠改為真珠(梵mukti ,目迦底)。佛地經論卷一除去玻璃而加玫瑰(梵karketana ,羯雞怛諾迦。玄應音義卷六以此寶石為火齊珠,由昆侖開明山所出)。大寶積經卷十七除車渠加美玉。無量壽經卷上除頗梨、赤珠,加珊瑚(梵prava^d!a ,缽羅婆福羅;或 vidruma)、琥珀(又稱江珠。博物志以其為松脂入地經千年以上而成者)。恒水經則除琉璃、赤珠、碼瑙,加珊瑚、明月珠(梵candra -man!i ,栴陀摩尼)、摩尼珠(梵man!i ,又作踰摩、末尼,為珠之總名)。又因陀羅尼羅(梵indra -ni^la ,又作因陀尼羅,意譯作天主黛珠、鶻青、帝釋青。慧苑音義卷下,以其為青色寶中之最尊,故稱之為青主)、龍玫等寶物,亦被視為七寶之一。

 在密教中,于造壇修法時,須將五藥、五香、五谷與五寶等埋藏于壇下,或于灌頂時,將五寶放置于大壇之五瓶中。所謂五寶即指七寶中之金、銀、琥珀、水晶、琉璃五者,然諸經典中所舉五寶之名亦各有不同。

 又轉輪圣王亦具有七寶(即七種王寶),然此與上述之七寶有異,系指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等七種。[長阿含經卷三、法華經授記品、大阿彌陀經卷上、平等覺經卷一、海八德經、陀羅尼集經卷十二、一字佛頂輪王經卷四、唐譯攝大乘論卷十、玄應音義卷二十三、慧琳音義卷四、翻梵語卷十](參閱‘五寶’1212、‘轉輪圣王’6624)

寶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