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每年四月八日(釋迦牟尼佛誕生日)舉行灌浴佛像之行事。依摩訶剎頭經等諸經典及印度鹿野苑古石刻圖等,釋尊降誕時,天帝釋梵及龍王以香湯為之洗浴,故每年佛誕日,信徒遂以香湯、五色水、甘茶等自頂灌沐誕生佛像,稱為灌佛會。誕生佛為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之立像,多半高約二十公分,系依據佛誕生時宣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傳說而具像化者,一般置于花亭中而行灌浴。此種浴佛法會,盛行于印度及西域,我國則始于四世紀頃,至唐宋時代廣為風行。日本九世紀時行于宮中,其后普及一般寺院神社。[普曜經卷二、灌洗佛形像經、浴佛功德經、修行本起經卷上、法苑珠林卷三十三、佛祖統紀卷三十三](參閱‘浴佛’4162)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