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平泰安山(又作壽安山)南麓。因寺中供有臥佛,故俗稱臥佛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初名兜率寺。元延祐七年(1320)擴建(一說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至順二年(1331)竣工,改稱昭孝寺,后又更名為洪慶寺。明宣德、正統年間重修,改稱壽安禪林,同時頒賜大藏經置諸佛殿。成化年間(1465~1487)憲宗敕建舍利塔于寺前(今已無存)。崇禎年間(1628~1644)又改名為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改今名,并制文立碑。寺坐北朝南,由三組平列院落組成。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世佛殿、臥佛殿、藏經樓、齋堂、大禪堂、霽月軒、清涼館、祖堂、行宮院等建筑。臥佛殿所供銅制臥佛,長五公尺余,后立十二尊泥塑之弟子像,意在表詮佛在沙羅雙樹下涅槃時之情景。臥佛造型渾厚樸實,充分表現元代鑄造和雕塑之技巧。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