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名Maha^nika^ya 。流行于泰國、高棉、寮國等國上座部佛教派別之一。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中期,法相應部先后在上述諸國形成,原有之比丘統稱為大部,屬正統派。信徒多為中下階層之平民,寺院由民間個人或村落、團體修建,稱民間寺院,寺院住持由布施者指定。有一與各級行政機構平行之僧侶機構,最高首腦為僧長(在泰國,兩派僧長之上復有一僧王),中央機構有大長老會等。實行短期出家制度,比丘可隨時退出僧團,農村之男子須于寺廟經過一段出家生活,方能取得成年人之資格。比丘可接受金錢,允許吃葷,然禁止自己宰殺烹調。該派注重佛教教育,各寺廟大都辦有學校,對僧侶晉級實行嚴格之考核制度。在泰國,大部派又分裂出以佛陀達薩(巴Buddhada^sa )為首之山林派(巴A^ran~n~anika^ya )。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