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952)江蘇東臺人,俗姓袁。法名機警。晚年別署隨緣,太虛大師賜號‘大醒’,因以字行。早年畢業于東臺師范學校。讀憨山夢游集,頓起出世之志,因從揚州天寧寺讓之和尚出家,時年二十五。同年夏天,太虛大師講維摩經于光孝寺,師始廁講席,秋,入武昌佛學院,專究內典。民國十七年(1928),應太虛之命,至廈門南普陀寺,任監院,主持閩南佛學院。時革命初奠,佛教危機彌深,而教內猶多因循,師乃創辦現代僧伽月刊(后改名現代佛教),為我國佛教有健全輿論之始。二十一年,隨太虛離廈門。翌年,小住潮汕。冬,還武昌佛學院,主編海潮音,鼓吹人間佛教。二十四年,赴日考察佛教教育,備受歡迎,翌年返國,住持淮陰覺津寺,創辦覺津佛學院、覺津月刊,主持七縣僧眾救護訓練,講學于感化院。會抗戰軍興,師乃退而自修。后嘗住持高郵善因寺,時值戰亂,隨緣而已,故師晚年自署‘隨緣老人’。抗戰勝利后,出任中國佛教會整理委員會秘書長。三十五年秋,繼太虛大師住持奉化雪竇寺。三十七年,復主編海潮音,嗣以戰火南侵,攜海潮音來臺復刊,兼任善導寺導師。三十九年,移住新竹香山。四十年,發起主辦臺灣佛教講習會于新竹靈隱寺。冬,以腦溢血臥疾,纏綿及載,四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示寂,世壽五十三。著有地藏本愿經講要、八指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