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Maha^ -ratnaku^t!a-su^tra 。凡一二○卷。又作寶積經。唐代菩提流志等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冊。系纂輯有關菩薩修行法及授記成佛等之諸經而成。寶積,即‘積集法寶’之意。因其為大乘深妙之法,故謂之‘寶’;聚集無量之法門,故謂之‘積’。全經計收四十九會(部),其中,魏晉南北朝隋唐之諸譯經家用不同經名陸續譯出二十三會八十卷余,稱為‘舊譯’,菩提流志新譯出二十六會三十九卷半,稱為‘新譯’,本經即為新舊譯之合編本。全經內容泛論大乘佛教之各種主要法門,涉及范圍甚廣,每一會相當一部經,亦各有其獨立之主題,例如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主要論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會‘無量壽如來會’宣說彌陀凈土之信仰;另如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會等則闡揚密教之各種重要教義。此外,本經各會所屬部類亦極紛雜,如第十四會‘佛說入胎藏會’屬于小乘部,第一‘三律儀會’、第二十三‘摩訶迦葉會’屬于律部,第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屬于般若部,第四十七會‘寶髻菩薩會’屬于大集部。故可說全經每一會雖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體而言,則缺乏一貫之系統。又于菩提流志所譯二十六會中,有十一會二十二卷為初次翻譯者,其余十五會則屬重譯部分。本經之異譯本極多,茲為便于比較,特將四十九會名稱、卷數、譯者(新譯即指菩提流志)列表如次: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