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梵Lokas!ema 。漢代譯經僧。又稱支讖。大月氏(中亞古國)人。后漢桓帝末年至洛陽,從事譯經。至靈帝光和、中平年間(178~189),共譯出道行般若經、般舟三昧經、阿阇世王經、雜譬喻經、首楞嚴經、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寶積經等二十余部,然現存者僅十二部,為第一位在我國翻譯及傳布大乘佛教般若學理論之僧人。于所譯諸經中,以道行般若經最為重要,乃般若經系各種經典中最早之譯本,此類般若系經典促進魏晉時代玄學清談之風。又般舟三昧經系以西方阿彌陀佛為對象之重要經典,為我國佛教史初期彌陀凈土信仰,如慧遠之廬山東林寺等念佛結社之主要依用經典。此外,首楞嚴經之傳譯則帶動四、五世紀間中國佛教之大乘化。師操行淳深,性度開敏,稟持法戒,以精勤著稱。諷誦群經,致力宣法,于譯出諸經后不知所終。[梁高僧傳卷一、開元釋教錄卷一、出三藏記集卷二、卷十三]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