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已逝王侯貴族作功德而建之寺院,稱為功德院;為守護墳墓而建之寺院,則稱墳寺。于日本亦有類此之氏寺。功德院之興,始于唐代,宋時極為盛行,如岳飛之功德院稱為褒忠衍福禪寺、史彌遠之墳寺稱為教忠報國寺。功德墳寺之地位,僅次於陵寺。宋代每頒敕額賜予此類王侯貴族之私寺,不但免其租稅,更賜予任命僧尼及頒衣、賜號之權利。后來,此類寺院成為王侯貴族私有財產之保障,產生甚多流弊。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朝廷本擬改貴族私寺為官寺,然因貴族階級間之相互勾結而作罷。[佛祖統紀卷四十七、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九十七、卷一八九、宋史卷一九九張洞傳]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