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 Astrology。為藉星辰占卜吉兇之術。即依據行星與星宿之位置及形態,以占卜個人與國家命運吉兇之術。亦為一種判斷善惡之術。自古各國均有此術。在印度,最早始于梨俱吠陀時代,有關之記載散見于吠陀文獻。阿闥婆吠陀即載有多種關于現實之咒法,同時開始出現二十八宿(梵as!t!a^vim!s/ati -naks!atra^n!i )之名。至印度教圣典富蘭那(Pura^n!a)之時代,有一種最具印度風格之占星術出現。據推測,印度之二十八宿乃傳自西方;復有去牛宿(梵Abhijit ,織女星)而成二十七宿之說,為印度占星術之特色。維拉哈米拉(梵Vara^hamihira, 505~587)為占星術者之代表,精于西方天文學,著普利赫特桑希達(梵Br!hat -sam!hita^ )、普利赫迦達卡(梵Br!hajja^taka )二書,為古代占星術與判斷吉兇之集大成者。夏爾都拉卡如那瓦達那(梵S/a^rdu^lakarn!a^vada^na )一經,在西元三世紀時被譯為中文,先后有摩登伽經(竺律炎、支謙共譯)、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竺法護譯)等譯名,此經即有關當時印度天文學及占星術,其內詳述二十八宿之名稱、數量、形相、行程、神座等,并說明出生在某星宿下者之命運、性格、職業之選擇、日常生活之吉兇等事。西元六世紀之大集經及其他佛教經典亦有關于占星術之說。又有關于各種天文、占星之悉檀多(梵Siddha^nta )一書之問世,西方十二宮(梵ra^s/i )亦于此時出現。由二十八宿、七曜、十二宮組成之占星術,即為今日流行于我國、日本的占星術之源流,不空(705~774)所譯之宿曜經為其代表作。佛陀反對在其教義中援用占星術以及占卜吉兇。然于佛陀入滅后,由于密教之發展,占星術遂發展為重要之一環。在我國、印度皆有很多占星法。以供養星為目的之陀羅尼(梵dha^ran!i ),促成眾多之宗教儀式發達。其中以一行(683~727)所作之‘北斗七星護摩法’為最著。北斗七星之信仰系緣自我國之五行說,佛教亦采用之。在日本,透過漢譯經典,傳入很多印度之占星法,尤為密教之僧侶所用,占星術遂儀式化,至今仍頗為流傳。[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三昧神足品’、卷四十一星宿品、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下、大智度論卷八、大日經疏卷四](參閱‘佛教天文學’2671)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