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青陽縣西南,占地一百余平方公里,原名九子山,與山西五臺、四川峨嵋、浙江普陀合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山有九十九峰,以天臺、蓮華、天柱、十王等九峰最雄偉。主峰十王峰,海拔一三四二公尺。九華山原名九子山,系因九子峰而得名。此峰頂有九小峰,狀如嬰兒,回環向背,團聚而戲,故名九子。唐代李白至此,以九峰聳立如蓮華,更名為九華山。九華山峰巒奇麗,高出云表,李白題詩云:‘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繡出九芙蓉。’唐代劉禹錫贊其‘奇峰一見驚魂魄’,宋代王安石譽之為‘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山中多溪
流、瀑布、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山光水色獨特別致,遍布名勝古跡。昔日有騷人墨客來此游,作詩描述此處風光云:‘一蓮峰簇萬花紅,百里春陰滌曉風,九十蓮華一齊笑,天臺人立寶光中。’其山川之秀,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
此山最早開發于東晉隆安五年(401),杯度在此創建化城寺。據宋高僧傳卷二十池洲九華山化城寺地藏傳記載,地藏為新羅國王金氏之一族人,名金喬覺,喜歡九華山之幽翠,得山神之助,棲止于山。至德(756~757)初年,諸葛節來此,見地藏修苦行,遂構建禪宇。建中(780~783)初年,張公嚴聞地藏高風,移舊額,并上章奏請建寺。貞元十九年(803)地藏示寂于此,此金氏地藏被認為系地藏菩薩之應化,并廣被尊崇。自是九華山乃被認為系地藏菩薩顯圣度眾之道場、地藏信仰之中心,同時大規模建筑寺宇,歷經宋、元、明、清而日益興盛。鼎盛時期,佛寺達三百余座,僧眾四千余人,香煙繚繞,經年不絕,故有‘佛國仙城’之譽。現尚存化城寺、九子寺、躍身寶殿、慧居寺等七十八座古剎,佛像一千五百余尊,藏有明神宗萬歷年間所頒之圣旨、藏經及其他玉印、法器等文物一千三百余件。百歲宮中供有‘應身菩薩’無瑕禪師之肉身坐像。九子寺,建筑宏偉,寺左有七布泉,音如鐘鼓不絕,寺右有垂云澗,聲如環佩合鳴,素稱‘九子聽泉’。無相寺系唐開元初年王季友之故宅,后改建為寺,北宋治平年間賜‘無相寺’之匾額。
上禪堂,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年間玉琳國師弟子宗衍擴建,始易今名。旁有金沙泉,深不盈甌,四時不竭,泉巖上‘金沙泉’石刻,傳為李白所書。泉邊有一金錢樹,為九華山三寶之一,傳為李白酤酒錢所化而成。
躍(肉)身寶殿,位于神光嶺,俗稱肉身塔,木質,七級,高十八公尺,每層佛龕八座,供奉金色地藏像,塔兩側有十王立像供侍。據安徽通志
載,新羅國王近宗金喬覺(地藏)卓錫九華,居于南臺(今神光嶺),唐貞元十年,九十九歲示寂,兜羅手軟,金鎖骨鳴,顏面如生,佛徒信為地藏菩薩化身,乃建塔紀念。明神宗賜名‘護國肉身寶塔’,今存者,乃清同治年間重建。[九華日錄(周天度,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卷四)、九華山志(民國二十七年重修)、民國二十四年募建九華山幽冥鐘第一期報告、支那文化史跡解說卷十、K.L. Reichelt: Truth and Tradition in Chinese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