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指十事不合律制。又作十非事、十事、十凈。佛陀入滅后百年,跋阇子(巴Vajjiputtaka )主張‘十事’可行,為合法(凈);上座耶舍則以之不合律制,為非法。欲審查此十事之律制根據,遂召開第二次之結集,其結果,據各律典之記載,上座部一致認為十事不合律制規定。所謂‘十事’即:(一)角鹽凈,為供他日使用,聽任食鹽貯存于角器之中。(二)二指凈,當日晷之影自日中推移至二指廣間,仍可攝食。(三)他聚落凈,于一聚落食后,亦得更入他聚落攝食。(四)住處凈,同一教區(界內)之比丘,得不必同在一處布薩。(五)隨意凈,于眾議處決之時,雖然僧數未齊,仍得預想事后承諾而行羯磨。(六)所習凈,隨順先例。(七)生和合(不攢搖)凈,食足后,亦得飲用未經攪拌去脂之牛乳。(八)飲阇樓□凈,阇樓□系未發酵或半發酵之椰子汁,得取而飲之。(九)無緣坐具凈,縫制坐具,得不用貼邊,并大小隨意。(十)金銀凈,得接受金銀。[印度之佛教第四章第二節(印順)](參閱‘跋阇子’5287)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