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sama^dhi 之音譯,巴利語同。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譯為等持、定、正定、定意、調直定、正心行處等。即將心定于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又一般俗語形容妙處、極致、蘊奧、訣竅等之時,皆以‘三昧’稱之,蓋即套用佛教用語而轉意者,然已與原義迥然有別。
于佛典中,sama^dhi 譯為等持時,‘等’乃指離開心之浮(掉舉)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詳,‘持’則指將心專止于一境之意,此即為將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亂之狀態,稱為心一境性。俱舍宗視之為十大地法之一,唯識宗則認為是五別境之一,且兩宗均以之為心所之一,但經部與成實宗則認為心所并無別體。
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處,不令散亂,而保持安靜,此一狀態稱為三昧。達三昧之狀態時,即起正智慧而開悟真理,故以此三昧修行而達到佛之圣境者,則稱三昧發得或發定。舊譯常將三摩地(梵sama^dhi ,三昧、等持)、三摩缽底(梵sama^patti ,等至、正受、正定、現前)及三摩呬多(梵 sama^hita ,等引、勝定)混同,而一概譯為三昧。實際上,三昧應指三摩地而言。
有部認為凡是一切心共同之精神作用(即大地法),共通于定、散及善、惡、無記之三性,而僅限于一切有心位(不通于無心定)不亂心,且對一境地有集中之作用者,即稱三摩地。對此,三摩缽底與三摩呬多則通于有心、無心,而僅局限于定(包含有心定、無心定而不通于散定)。
俱舍論卷二十八謂,就所依止之定(等至)有四靜慮(四禪)、四無色定、八等至、三等持之別。四靜慮及四無色定乃以善等持(三摩地、三昧)為體;又四靜慮及四無色定之根本等至(三摩缽底)有八種,故稱八等至;三等持(三三昧)即: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等三種。此外亦指空、無相、無愿,或空空、無相無相、無愿無愿之三重等持(三重三昧)而言。
二種三昧之中,第一種系以尋(尋求推度之粗雜的精神作用)與伺(伺察思惟之深細的精神作用)之有無,而分為:(一)初靜慮(初禪)與未至定。此屬有尋有伺三摩地。又作有覺有觀三昧。(二)中間靜慮(中間定),屬無尋唯伺三摩地。又作無覺有觀三昧。(三)第二靜慮(第二禪)之近分以上屬無尋無伺三摩地。又作無覺無觀三昧。第二種則指觀‘人、法’皆空之三昧,稱為空三昧。舍離差別相之三昧,稱為無相三昧;舍離愿求之思之三昧,則稱為無愿三昧。其次在三重三昧中,又有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愿無愿三昧等。
據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一載,三昧乃四禪(四靜慮)、八解脫以外之一切定。又謂唯三解脫門(無漏之空、無相、無愿三昧)和有尋有伺等之三三昧稱為三昧。同論又揭示定之范圍較狹,三昧之范圍則較廣,依此,諸佛菩薩所得之定可視為三昧。大乘義章卷十三舉出雜阿毗曇心論卷六、成實論卷十二、十地經論卷五等之說,而述明禪、定、三昧、正受、三摩伐(梵sama^patti ,巴同,等至)、解脫、奢摩他(梵s/amatha ,巴samatha ,止)等之差異。依其說法,則狹義之三昧指空等之三三昧,廣義則指四無量心及其他諸定。
阿含經認為四禪八定之外,另有空、無相、無愿等之三三昧(三解脫門)與有尋有伺等之三三昧,而大乘則有數百上千種種三昧之說。大乘經典之名稱,以‘三昧’為名者,即有般舟三昧經、首楞嚴三昧經、慧印三昧經、自誓三昧經、佛印三昧經、法華三昧經、念佛三昧經、月燈三昧經、金剛三昧經等多種,這些經典對標題所示之‘三昧’均有詳細說明。其中,般舟三昧,亦稱諸佛現前三昧與佛立三昧。此外,法華經卷一曾舉出無量義處三昧之名,舊譯華嚴經卷六與卷四十四,有華嚴三昧、海印三昧、師子奮迅三昧之說。大品般若經卷三、卷五,亦有首楞嚴(健行)、寶印、師子游戲等百八三昧之說。
天臺宗在摩訶止觀卷二上舉出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種三昧之說;修此四種三昧之道場,稱為四三昧院。此外,成實論卷十二,有一分修三昧(唯修定或慧之一方)、共分修三昧(兼修定、慧之有漏定)、圣正三昧(兼修定、慧之無漏定)等三三昧。
南本涅槃經卷十三列出菩薩破除‘二十五有’之二十五種三昧之名,法華經卷七之十六三昧,即為法華三昧之異名。又身發火焰之三昧,稱為火界三昧、火定、火光三昧,有火葬尸骸之意。最勝之三昧,則稱王三昧或三昧王三昧。日僧法然在其選擇本愿念佛集中將念佛稱為王三昧,又瑩山紹瑾撰之坐禪用心記亦將坐禪稱為王三昧。
修三昧之堂,稱三昧堂。依修三昧之種類而分,即有法華三昧堂、常行三昧堂、理趣三昧堂等。[雜阿含經卷十八、長阿含經卷九、卷十、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五、大品般若經卷一、卷二十三、大智度論卷二十八、瑜伽師地論卷十一、集異門足論卷六、佛地經論卷一、成唯識論卷八、大乘義章卷十三、圓覺經略疏注卷上、翻譯名義集卷四上](參閱‘百八三昧’2480、‘定’3171)
(二)在日本,火葬場、墓地,亦稱為三昧。為祈求死者之冥福,大多在墓旁建立法華三昧堂,并延請僧侶修法華三昧。其法華三昧堂,可簡稱為三昧堂或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