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西信豐縣城內孝義坊祝圣寺后。因于塔上發現木雕像銘文‘大圣寺’而得名。此塔高約五十公尺,共九級六面。三面有真門,其余相間之三面則隱出假門。門上有平座及腰檐。底層檐脊之上為第二層平座,底層內空,平座內形成一暗層,故為十八層。塔身以青磚砌成。據信豐縣志所載,不知此塔始建年月,然磚石間記有‘楊貫重修’及三國赤烏年號等文字。贛州府志亦載,寶塔寺初為延福寺,今更名祝圣寺,殿后寶塔相傳系吳大帝赤烏年造。此塔氣勢雄偉,頗具歷史研究及建筑藝術價值。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