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s/ubha^-smr!ti,巴利語asubha^nupassin。又作不凈想。為五停心觀之一。即觀想自他肉體之骯臟、齷齪,以對治貪欲煩惱之觀法。人的尸體隨時間而變化為丑惡之形狀,故在諸經典中皆舉有多種不凈之觀尸法,以治貪欲之心,今列舉如下:
(一)據禪法要解卷上載,若淫欲多者,應修習二種不凈觀。即:(1)觀死尸臭爛不凈,取此不凈之相,至閑靜處以自觀不凈。(2)雖眼不見死尸,然從師受法而憶想分別,自觀身中充滿發、毛、涕、淚、汗、垢、痰、陰等三十六種不凈物。同書又舉出修習不凈觀能對治眾生對于色、形容、威儀、言聲、細滑、人相等六種欲望之執著,且將不凈分為惡厭之不凈與非惡厭之不凈二種。對于執著前五種欲望者,令觀惡厭之不凈;對于執著人相者,則令觀白骨人相。又觀死尸為不壞,能斷除威儀、言聲二種欲望,觀死尸為已壞,則悉斷六種欲望。
(二)據大毗婆沙論卷四十所舉,隨觀行者之意樂,而有樂略、樂廣、樂廣略三種之別。又于此三種觀法之過程中,各明示初習業位、已熟修位、超作意位等三位,及其觀行之次第。舉樂略觀為例,即:(1)先往冢間觀察死尸之青瘀等相,復以勝解力移屬自身,即觀想自身青瘀乃至骨鎖,于骨鎖中,次第觀想足骨、莧骨、脛骨、膝骨、髀骨、臗骨、腰骨、脊骨、脅骨、髆骨、臂骨、肘骨、腕骨、手骨、肩骨、項骨、頷骨、齒骨、髑髏等,凡此種種,一切皆稱初習業位。(2)于骨鎖中,先觀足骨、莧骨等,乃至后觀髑髏,復于其中除半觀半,復除一分,唯觀一分,凡此種種,一切皆稱已熟修位。(3)以勝解力觀察如此之不凈相,遂系念于眉間,湛然而住,復轉此念入身念住,輾轉乃至入法念住,凡此種種,一切皆稱超作意位。
(三)據俱舍論卷二十二載,修不凈觀可對治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等四種貪。即:(1)緣青瘀等之相以修不凈觀,可對治顯色之貪。(2)緣死尸被鳥獸所食等之相以修不凈觀,可對治形色之貪。(3)緣蟲蛆等之相以修不凈觀,可對治妙觸之貪。(4)緣死尸不動等之相以修不凈觀,可治供奉之貪。此外,若緣骨鎖以修不凈觀,則因骨鎖中無四貪之境,故能對治上述之四貪。
(四)據大乘義章卷十二、卷十三,將不凈觀分為厭他身而觀他不凈與厭自身而觀自不凈二種。前者觀他身中有九相,即:(1)死相,(2)脹相,(3)青瘀相,(4)膿爛相,(5)壞相,(6)血涂相,(7)蟲啖相,(8)骨鎖相,(9)離壞相(分散相)。然大智度論中缺死相而加燒相。后者觀自身中有五不凈,稱為五種不凈。即:(一)種子不凈,肉體系由因緣而形成,故內(煩惱、業)、外(父母之精血)之種子不凈。(二)住處不凈,于母胎中,十月不凈。(三)自體不凈,此身由四大之不凈所成。(四)外相不凈,此身之九孔常流不凈。 (五)究竟不凈,死后棄置冢間爛壞,亦永久不凈。
同書又舉出人之色貪有二種,即:(1)愛自身,可以觀五不凈對治之。(2)愛他身,可以觀九相對治之。其中,愛他身中有四種欲,即:1.威儀欲,可以九相中之死相對治之。2.形色欲,可以青瘀、膿爛、血涂等三相對治之。3.處所欲,可以脹、壞、蟲啖、分散等四相對治之。4.細觸欲,可以骨鎖相對治之。
上述之九相系于人之死尸起九種之觀想,故又稱九想。南傳佛教則認為有十種觀想,稱為十不凈。此外,天臺四教儀集注亦舉出:種子不凈、受生不凈、住處不凈、食啖不凈、初生不凈、舉體不凈、究竟不凈等七種不凈。
蓋不凈觀與數息觀,共稱為入道之二甘露門。不凈觀以無貪之善根為自性,于三界之中,緣欲、色二界,通于欲界、中間靜慮、四靜慮、四近分等十地,并以此十地為依地,以所依之欲界身而起之不凈觀,與勝解作意相應,此即是有漏觀,相當于四念住中之身念住之位。又于八解脫與八勝處中,以不凈觀為初禪及二禪之觀法。[中阿含卷二漏盡經、卷二十八諸法本經、增一阿含經卷五、大般涅槃經(北本)卷三十六、坐禪三昧經卷上、廣義法門經、大品般若經卷一、大智度論卷十九、卷二十一](參閱‘七種不凈’114、‘九想’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