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1951)江蘇金壇人,俗姓顧。別號天晴。十八歲投鎮江金山觀音閣西來和尚出家。十九歲于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后至金山寺窮研經典,前后六年。光緒三十二年(1906),入揚州天寧寺普通學堂攻研華嚴,后又轉入南京祇洹精舍,與太虛、智光、觀同等同學。
民國元年(1912),與太虛、宏模、觀同等共組佛教協進會,是為中國佛教有社團之始。在金山寺召開成立會時,師登臺講演,提議改革金山寺叢林為佛教大學,并以金山寺產撥充經費。以此而開罪于保守派之青權與寂山等人,以致寺僧霜亭率數十人于夜間以刀棒攻擊仁山等數人,此即‘金山事件’。仁山不惟以此受創,佛教協進會之推展亦因之無形停頓。然自整體立場觀之,金山之改革雖未成功,但此一運動對諸山之影響極大。四月,江浙諸山于上海發起將僧教育會改組為‘中華佛教總會’,推寄禪和尚(八指頭陀)為首,由其洽商佛教協進會予以合并,該會遂成為全國佛教社團之最高組織。會所設于上海靜安寺,師乃住會辦公,擘劃良多。
民國八年,師于江蘇高郵放生寺創辦天臺學院,十年改為四弘學院,專弘天臺教義,各方優秀僧青年踴躍入學,遂與江南‘法界學院’遙相對峙,為民國十年前后江蘇佛教最負眾望之僧教育機構。十七年以內政部有提倡廟產興學之議,乃與智光等運用地方士紳關系,聯名呈請政府保護寺產,始將廟產興學風潮平息。
師之一生,力主革新佛教、創辦學院、培養僧材,于佛教改革運動之推展不遺余力,與太虛同為當時佛教改革派之領袖。又師于數十年中,屢游諸方,遍禮名山,弘法著述,聲振海外。其著作有華嚴新疏、法華析疑、師地論詮釋、法海波瀾等,皆屬百萬言之鉅著。四十年示寂于金山觀音閣,僧臘四十七,世壽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