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5~1630)明代曹洞宗僧。龍舒(安徽舒城)人,俗姓沙。又稱大艤,字無異。世稱博山禪師。十五歲禮拜五臺山,參訪寶方寺無明慧經。閱景德傳燈錄而省悟,故隨慧經至玉山,且蒙其印可。明萬歷三十年(1602)隱于信州博山(江西省廣豐縣西南三十公里余)能仁寺,學侶云集,蔚成叢林。歷住建州董巖寺、大仰寶林寺。天啟七年(1627),遷至鼓山,徒眾達數千之眾。崇禎二年(1629),主金陵天界寺。翌年九月示寂,享年五十六。其門人于博山建塔,另于香爐峰葬其衣缽。師一生高唱禪凈不二之旨,隨其求戒之學士大夫不下數萬人。遺有無異禪師廣錄三十五卷。[續燈存稿卷十一、五燈嚴統卷十六、高僧摘要卷四、續燈正統卷三十八、中國凈土教理史(望月信亨)]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