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于長安、洛陽、太原、荊州、揚州等地置五所太原寺。長安之太原寺,乃咸亨元年(670)則天武后外氏侍中觀國公楊恭仁舍故宅所建者,后經重修,改名魏國西寺。載初元年(690),復改名崇福寺。菩提流志與般若三藏分別于該寺譯出大寶積經及四十華嚴經,智升之開元釋教錄、法藏之起信論義記亦成于此。洛陽之太原寺,先后改稱魏國東寺、大周東寺,后稱大福先寺。義凈、善無畏、日照、寶思惟、菩提流志等諸師,相繼于此從事譯經工作,寺中并有武后所書福先寺圣教序碑。后因洛水泛濫,寺址北遷。太原之太原寺,亦改名崇福寺,慧警、崇政、懷玉等諸師,均曾住此講學。荊、揚二太原寺亦屬一方名剎,學僧云集,而為當地佛教之淵叢。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