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王朝。自西元前三一七年至前一八○年頃,計歷一三七年。西元前三二七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ros)遠征印度,其時,摩揭陀國(梵Magadha )之難陀王朝(梵Nanda )稱霸北印度恒河平原一帶。旃陀羅笈多王(梵Chandragupta )趁機而起,平定北印度,建都于摩揭陀國巴連弗城(梵Pa^t!aliputra ),創建孔雀王朝(梵Maurya ),建立印度史上中央集權統一之大帝國。至其孫阿育王時,為該王朝之鼎盛時期,對外,與埃及、希臘諸國建交,對內,則以‘法’為治國之政治理想,并于國內建設各種福利事業。阿育王皈依佛教,在其保護獎勵之下,佛教普及全印度,并傳播至叟那世界(中央亞細亞之希臘人殖民地)、楞伽國(錫蘭島)、金地國(緬甸)等地。此時佛教教團分裂為上座部(梵Therava^da )與大眾部(梵Maha^san%ghika )。阿育王雖厚護佛教,然亦未排斥其他宗教,故耆那教與婆羅門教在其寬容政策下,亦逐漸興盛發展。前者又分裂成白衣派、空衣派;后者則整備教學,完成作為吠陀圣典補助文獻之諸經。阿育王歿后,孔雀王朝亦因而失勢。西元前一八○年頃,將軍弗沙蜜多羅(梵Pus!yamitra )叛上弒君,印度旋又陷于分裂之狀態。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