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氏

助印经书 (Kus!ana)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五世紀頃,活動于我國西北地方、西域、中印之間、印度西北、恒河流域、五河流域等地之種族名。又作月支、月氐。其族屬,學者主張不一,有藏族、蒙古族、突厥族、印度西提亞(Indo-Scythians)、氐羌等數說,習俗與匈奴相同。據史記、漢書等載,月氏原居我國西北地方敦煌、祁連山之間,漢初避北匈奴而西移,后奪塞族(Saka)、烏孫之地,降服大夏(Bactria),據有媯水(今阿姆河)以北,稱大月氏。其留止敦煌之余眾保有南山(即祁連山),稱小月氏,又稱湟中月氏(湟中即今西寧附近)、湟中月氏胡。另有數百戶居張掖者,則稱為義從胡。

 大月氏定住后,都于媯水之南之藍子城(今阿富汗北部),以大夏土著諸侯五翕侯分別鎮撫舊地,休密翕侯統理和墨域(Sarik-chaupan),雙靡翕侯統理雙靡城(Mastoj),貴霜翕侯統理護澡城(Wakhan 之西部),肸頓翕侯統理薄茅城(Badaxshan),都密(高附)翕侯統理高附城(Jamgan),五翕侯皆隸屬大月氏。然其后百余年中,貴霜翕侯丘就卻(Kujura Kadphises Ⅰ(攻滅其余四翕侯,取大月氏之地位而代之,自立為王,國號貴霜(Kusha^n),又征伐安息,并吞高附(Kabul)之地,并滅濮達、罽賓(Dardisthan),取天竺旁遮普(Panjab)之地。故此后應稱貴霜王朝,然我國仍稱之為大月氏。丘就卻歿后,其子閻膏珍(Wema Kadphises II)復滅北天竺,于犍陀羅國留將監守,是為月氏之全盛時期。閻膏珍在位時,極力開發對外交通,尤以與羅馬之通使,取其地之金以鑄造貨幣,發展成經濟之顛峰狀態。又由于東西文化之融合,乃形成希臘式之佛教美術,即犍陀羅美術,對后世亞洲佛教美術有極深遠之影響。至迦膩色迦王(梵Kanis!ka ),更大擴疆域,其勢力東至蔥嶺之東,北達媯水,西及安息,南自五河流域至頻陀山脈(Vindhya),定都犍陀羅之布路沙布邏城(梵Purus!apura ),保護佛教,建設寺塔,并會集迦濕彌羅國五百阿羅漢纂輯大毗婆沙論。王之虔誠信仰佛教,于印度佛教史上,貢獻僅次于阿育王(梵As/oka )。著名的大論師,如龍樹、馬鳴等,皆生逢迦膩色迦之時代。

 蓋西元前三世紀頃,印度阿育王曾派遣僧侶弘化于大夏,大夏曾為大月氏之本據地,故大月氏與佛教接觸,事屬當然。大月氏領有北印度至興都庫什山脈南北之廣大版圖,故不僅成為中國與印度文化交流之媒介,并對佛法之東傳影響至鉅。依牟子理惑論及后漢書卷四十二載,后漢明帝永平年中(58~75),嘗遣蔡愔、秦景等赴大月氏抄寫佛經,赍還洛陽。月氏著名之三藏大德,如支婁迦讖、支曜、支疆梁接等,亦相繼至我國傳法。另如支亮、支謙、竺法護、支法度、支道根、支施侖等支姓者,其先祖概屬月氏族。其中,竺法護素有‘月支菩薩’之稱,系敦煌人,乃殘留于南山的小月氏之后裔。另據玄奘(大唐西域記)及新羅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之記錄謂,傳說中妙音、法勝、曇摩難提、浮陀跋摩、彌陀山、達磨末磨等皆出于此地。

 迦膩色迦王之后,瓦西色迦(梵Vasis!ka )、弗維色迦(梵Huvis!ka )、瓦蘇提婆(梵Va^sudeva )等王先后繼位。至瓦蘇提婆時,由于波斯之薩珊王朝(Sa^san)、中印度之笈多王朝(梵Gupta )相次崛起,其北方又受到匈奴之壓迫,國勢漸衰。據魏書西域列傳第九十小月氏條所載,至寄多羅王時,為匈奴所逐,遂西徙至薄羅城,其子留守布路沙布邏之舊地,是為小月氏。然此一記載,與上記漢書西域傳大月氏條‘留止敦煌之余眾,保有南山,稱為小月氏’之記載,頗有混同不清之嫌,且兩項記載所屬之年代相去甚遠,一在漢初(西元前二世紀頃),一在魏世祖時代(424~425),故‘小月氏’一詞所指,及大小月氏之分別,究竟為漢初之世,或魏世祖之時,抑或兼指兩者,稽之史籍,迄無定論。另據洛陽伽藍記卷五所載,月氏在印度所創建之王國(犍陀羅),于五世紀頃(470~480),為咽噠(Ephtalites,即白匈奴)所并吞。若據日本學者羽溪了諦之說,則咽噠所滅之月氏國即是小月氏。[出三藏記集卷二、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后漢書西域傳第七十八、后漢書列傳第三十七、大月氏國之佛教(羽溪了諦)、中國邊疆民族史(劉義棠)、西域史上の新研究(白鳥庫吉,東洋學報第二之一)]

月氏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