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存在于古代文明社會,而今已不再流傳,然仍有文獻可考之宗教。始于古代而迄今仍存者,如佛教、印度教、猶太教等不在此列。最早之古代宗教首推埃及宗教及美索不達米亞宗教,其他如小亞細亞宗教、腓尼基宗教、希臘宗教、羅馬宗教等亦皆屬之。大多出現于文字歷史之早期、國家初現之際,上承史前宗教,然業已超越其自然崇拜與拜物教之直觀性。所崇奉之神靈趨向擬人化,而仍存有半人半獸形象之神。神靈之社會功能漸多于其自然功能。涉及之對象,自生死壽夭、物產豐歉等,漸擴及倫理、社會、哲學等問題。宗教經典開始出現,法術大行,祭司僧侶地位漸顯,人數增多,宗教組織與國家政權密切結合等,為宗教演化史中劃時代之特征。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