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吠陀

助印经书 梵語catur-veda。又作四韋陀、四圍陀。為古印度傳統之正統思想,亦為婆羅門教之根本圣典。吠陀,又作皮陀、韋陀、薜陀、毗陀論經,意譯作智論、明論、無對。吠陀與古印度祭祀儀式具有密切不可分之關系。以職掌之不同,分吠陀為四種,即:(一)招請諸神降臨祭場并贊唱諸神之威德者,屬作燒施(梵hotr! )祭官之‘梨俱吠陀’(梵R!g -veda ),又作黎俱吠陀。(二)祭祀時配合一定旋律而歌唱者,屬詠唱(梵udga^tr! )祭官之‘沙摩吠陀’(梵Sa^ma -veda ),又作娑摩吠陀。(三)唱誦祭詞,擔當祭儀、齋供等祭式實務者,屬供犧(梵adhvaryu )祭官之‘夜柔吠陀’(梵Yajur -veda ),又作夜殊吠陀。(四)于祭儀之始,具足息災、增益本領,并總兼全盤祭式者,屬總監祭式(梵brahman )祭官之‘阿闥婆吠陀’(梵Atharva -veda ),又作阿達婆吠陀。前三者又稱三吠陀,或三明(梵trayi -vidya^ )。

 四吠陀之中,梨俱吠陀編纂最早,故其內含有古印度文化之開發者雅利安人尚未南進印度之時代所成之贊歌。梨俱吠陀之后,為夜柔、娑摩二部之編成,而阿闥婆吠陀之成書時代則與以上三部吠陀遙隔甚久。故摩奴法典中僅舉出三吠陀之名,據該書第一章第二十三節記載,謂創造神從火而得梨俱吠陀,從虛空而得夜柔吠陀,從太陽而得娑摩吠陀。此外,若詳加考察四吠陀之內容,由阿闥婆吠陀所異于三吠陀之獨特組織結構觀之,亦可判定其成書年代必然相隔甚遙。



 四部吠陀大致可區別為贊誦(梵sam!hita^ )與實際儀式作法(梵bra^hmana )兩大部分,前者多用以供養或歌頌火焰、太陽、大氣、虛空、風等神格化之自然現象,內容系有關祈求健康、財富、長壽、家畜、子孫、勝利、滅罪等之祈禱文。以此類贊誦多屬對神德之贊嘆,且多由感念沐浴神之恩寵而自然涌現的祈愿之詞,故又稱贊歌(梵mantra )。作法方面則揭示祭典典例、供犧之由來、贊歌之用法等有關儀式作法之解說。

 蓋四部吠陀向來皆被視為天啟(梵s/ruti )文學,婆羅門教徒以之為神之啟示,而非出自于人類之思惟創作,編纂者僅為神意傳述至人間之導體而已,故吠陀于婆羅門教傳統中,一向具有絕對之權威性與恒久性。由是,四吠陀自古僅可由婆羅門以口誦代代相傳,而嚴禁形之于筆墨紙張;且于印度社會四種姓之中,僅準許前三階級諷誦,而絕對禁止最下種姓(即奴隸階級)之首陀羅學習。

 此四吠陀并非首尾一貫之四部作品;廣義之吠陀計包括下列四部分:(一)集錄贊歌、咒句,與祭詞之本集(梵Sam!hita^ )。(二)詳說由來、意義、用法等散文部分之梵書(梵Bra^hman!a )。(三)匯集森林中讀誦傳授極秘密之秘法、秘義之森林書(梵A^ran!yaka )。 (四)主張宇宙萬象之根源以‘梵(梵Brahman )、我(梵a^tman )一如’為根本原理,此即吠陀時期哲學思想最高潮之哲學名著奧義書(梵Upanis!ad ),或稱吠檀多(梵Veda^nta ,意即吠陀之終極)。

 于四吠陀中,沙摩吠陀包含歌詞集(梵a^rcika )與歌曲集(梵ga^na )。前者之歌詞多半為梨俱吠陀之重覆,缺乏獨立價值。后者為伴同樂譜之歌曲集,含有抑揚、旋律、歌詠等母音變化之輻輳。夜柔吠陀則為規定從準備祭式起,至終了為止等實際行法之儀軌,分黑夜柔、白夜柔兩種。前者咒文與解說不分,即合糅本文與梵書而成;后者咒文與解說分開,文句較短,雖乏文學價值

,然卻為了解印度社會狀態之重要資料。[六波羅蜜經卷十、摩登伽經卷上、大唐西域記卷二、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翻譯名義集卷五、大明三藏法數卷十七](參閱‘吠陀’2820)

四吠陀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