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見道以前,觀四諦及修十六行相以達無漏圣位之四種修行階位。小乘俱舍、成實二宗謂于總相念住之后位,大乘唯識宗則謂于十回向之滿位,生起四種善根。今試舉小乘有部與大乘唯識宗之說:
(一)小乘有部認為,初生無漏之慧,而明了四諦之理,稱為見(現觀)道;作準備以進入見道之位,則稱為四善根位。由于該位所修之有漏善根,能生無漏圣道(即決擇)之部分,順益于彼,故稱順決擇分。又此位亦稱內凡位、四加行位,與三賢位(即外凡位)之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等合稱為七加行、七方便位。以上皆為凡夫位。相對于此,見道以后則稱圣者位。
四善根位為:(一)暖位(梵us!ma -gata ),又作暖法,系以光明之暖性為譬喻;此位可燒除煩惱,接近見道無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觀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四諦及修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觀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卻而斷善根,造惡業,乃至墮入惡趣,然而終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二)頂位(梵mu^rdha^na ),又作頂法,于動搖不安定之善根(動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絕頂位,乃不進則退之境界;于此修四諦、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墮地獄,亦不至于斷善根。
(三)忍位(梵ks!a^nti ),又作忍法,為確認四諦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動搖(不動善根)之位,不再墮落惡趣。忍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別:(1)下忍位,修四諦十六行相。(2)中忍位,漸次省略所緣及行相(減緣減行),最后僅留欲界苦諦之一行相,而于二剎那間修觀。該一行相,即依觀者之根機利鈍,而殘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3) 上忍位,系于一剎那間觀中忍位之同一行相。至上忍位時,可得五種不生,即:1.生不生,謂不生于卵生、濕生。2.處不生,謂不生于無想天、大梵天處、北俱盧洲。3.身不生,謂不生于扇搋、半擇迦、二形。4.有不生,謂不生于欲界第八有及色界第二生。5.惑不生,謂不生見惑。若加下忍位之趣不生(不再生于惡趣),則為六種不生。
(四)世第一法位(梵laukika^gra -dharma ),又作世第一法,為有漏世間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與上忍位相同,觀修欲界苦諦下之一行相,于次一剎那入見道位而成為圣者。
以上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種善根,以能生見道無漏之善,而成為其根本,故稱善根;系以修慧為體,以四靜慮及未至、中間之六地為所依。[俱舍論卷二十三、大毗婆沙論卷六、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大乘義章卷十一](參閱‘五種不生’1175)
(二)唯識宗將實踐修行之階位分為五位,其中第二之加行位,即四善根位;亦即于資糧位之后,入十回向,為住于真唯識性而修之位。于此位對名、義、自性、差別等四者,修四尋思觀與四如實智觀。此即言,于暖位修明得定,尋求思察認識之對象,即名、義、自性、差別等四種為空無,故稱暖位之行者為明得薩埵。于頂位修明增定,又以更進一層之觀智同樣作觀,以上即為尋思觀。其次,于忍位修印順定,于世第一法位修無間定,確認決定所認識之對象及能觀之識皆為空無,即為如實智觀。[成唯識論卷九、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三、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成唯識論述記卷九](參閱‘四如實智’1686、‘四尋思’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