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0 ~ 1865 )朝鮮僧。湖南古阜人。十四歲入漢陽三角山僧迦寺,從沙門大演出家。后居寶蓋山地藏庵,仿效沙門省常之行,勤于書寫阿彌陀經。未久,入三角山刻制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蓮宗寶鑒等,而將板木藏于水落山興國寺,其后即住持該寺。哲宗六年( 1855 ),住于奉恩寺,與印虛性惟等募資印刻華嚴經疏演義鈔八十卷、別行一卷、準提千手合璧一卷、天臺三隱詩集等。哲宗十一年,結庵于寶蓋山足臺喜峰巒,刻地藏經、觀心論等。 李太王二年,印行海印寺大藏經二帙,藏于雪岳五歲寺及五臺山寂滅寺。同年示寂,享年四十六。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