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助印经书 (602?~664)唐代高僧。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袆。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于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為我國杰出之譯經家,法相宗之創始人。師之生年,一說為隋代開皇二十年(600)。其兄先出家于洛陽凈土寺,法號長捷。師自幼從兄誦習經典,亦嫻儒道百家典籍。大業八年(612),洛陽度僧時,大卿理鄭善果,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眾,賢其器宇,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師乃與兄共居凈土寺,就慧景聽涅槃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至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師偕兄遍歷隴、蜀、荊、趙諸地,參謁宿老,足跡及于半個中國。嘗就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毗曇,從震法師聽發智論。于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學律部。后復從道深受成實論,就道岳學俱舍論,聽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因慨嘆眾師所論不一,驗之圣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游天竺,以問惑辨疑。

 于貞觀三年(629,一作貞觀元年)西行,孤身涉險,歷盡艱難,經秦涼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過今之新疆省北路,經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圣跡,迤邐南行,至摩揭陀國。時為貞觀五年,師三十歲,遂留學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百等論,鉆研諸部,凡經五年。其后,遍游五天竺,歷謁名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游學十二年,還那爛陀寺,依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時有師子光講中、百二論,駁師之說,師乃會和中觀、瑜伽二宗作‘會宗論’三千頌破斥之;后又制‘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斥烏荼國小乘論師之‘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聞名,競相禮謁。

 時,師四十一歲,意欲東返。戒日王于曲女城為師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余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辯論大會。師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于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論難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并于會后歸依為弟子。會畢,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于首都缽羅那迦城,開七十五日之無遮(布施)大會,為師隆重餞行。貞觀十七年,師正式辭王東歸。經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闐、樓蘭而回國,往返共歷十七年,行程五萬里。于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帝敕命梁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盛大歡迎。師所赍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一五○粒之外,



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五二○夾六五七部。

 師歸后,為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于大內,賜號‘三藏法師’。太宗且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師均以‘愿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帝唯從其志,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師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十九年,共出經論七十五

部一三三五卷。譯出之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師于印度所學遂盡傳至中國。

 師嘗斥責鳩摩羅什等古代譯經家以‘達意’為原則而信筆直譯之翻譯法,遂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譯之譯經新規則。后代譯經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則為法式,而稱玄奘以前所譯之經為舊譯,稱玄奘以后所譯之經為新譯。師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內載西域、印度、錫蘭等一三八國之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一一○國,傳聞者二十八國。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極高之價值,至堪珍視,故亦甚為歐美日本學者重視。

 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壽六十三(一作六十五、六十九)。師示寂后,高宗哀慟逾恒,為之罷朝三日。追謚‘大遍覺’之號。敕建塔于樊川北原。其后,黃巢亂起,或奉其靈骨至南京立塔。太平天國時,塔圯;迨至亂平,堙沒無人能識。對日抗戰(1937~1945)時,日本人入南京,修路掘地得之,移奉其國。后以部分頂骨歸還我國,現奉安于臺灣省南投縣日月潭玄奘寺。[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慧立)、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西域記序、玄奘三藏師資傳叢書、大唐內典錄卷五、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續高僧傳卷四、佛祖統紀卷三十九、開元釋教錄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十九、古今譯經圖紀卷四]

玄奘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