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陜西鄜州宜君縣西南。即玉花寺。又稱玉華宮寺。始建于唐武德七年(624),初名仁智宮。貞觀二十一年(647),太宗幸此,予以擴建,并更名玉華宮。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玄奘應太宗之召來此宮;十月于弘法臺,譯能斷金剛般若經。永徽三年(651)廢宮為寺,名玉華寺。顯慶四年(659)十月,玄奘奉敕譯大般若經時,因厭惡長安之繁擾,入住此寺,寂照為都維那,窺基、普光、玄則等皆列其譯場,其中,光云殿、明月殿、嘉壽殿、慶福殿、八桂亭等均為昔日譯出大般若經及其他經典之道場。今寺西有駐鸞崖,系太宗駐驆之所;寺東所存石室,傳為眾僧修行之處。又石室外有水流,下游有一寺,即水簾寺。[阿毗達磨界身足論后序、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卷十] 續高僧傳卷四、開元釋教錄卷八、廣輿記卷八]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