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石壁刻經。據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二十四載,唐長慶四年(824),白居易為杭州刺史時,曾于當地永福寺石壁刻法華經,長約十九公尺,上下約二公尺;又由長慶二年至文宗太和三年(829),清晃、清海等于蘇州重玄寺法華院刻成石壁經,系為寺僧契元所書,白居易亦為之作贊碑。計刻法華經、維摩詰經、金剛般若經、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阿彌陀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實相法密經及般若心經等十萬言以上。此外,依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卷下、龍舒增廣凈土文卷一等載,湖北襄陽之龍興寺有隋代陳仁棱所書之石刻阿彌陀經碑,至宋代,靈芝元照亦模刻該經碑,而立于西湖崇福寺大殿之后;又日本福岡縣宗像神社境內,亦存有模刻襄陽龍興寺之阿彌陀經碑。[佛祖通載卷二、稽古史略卷三]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