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僧。生卒年不詳。居于京兆華嚴寺。為洞山良價之法嗣。因后唐莊宗之召請,而大振曹洞宗。敕謚‘寶智大師’。[祖堂集卷八、景德傳燈錄卷十七] 
 (二)(1520~1604)韓國李朝時代僧。平安南道安州人,俗姓崔。字玄應。號清虛堂。因久住妙香山,世稱西山大師。師九歲喪母,翌年父歿,乃隨郡守李思曾上京就學,后依崇仁研讀經論,次參學于靈觀,隨侍三年。一夜,超脫文字之障礙,出家受具足戒,后歷游諸山名剎。三十歲,參加明宗僧科復舊第一試及第,累進至禪教兩宗判事。明宗十二年(1557)解印綬,入金剛山,后經頭流山、智異山,移居妙香山,弟子滿堂。宣祖二十六年(1592)日本軍攻打朝鮮時,宣祖蒙塵于義州龍灣,師分遣弟子起義兵,屢樹軍功。祖還都后請隱,王賜號‘國一都大禪師禪教都總攝扶宗樹教普濟登階尊者’。常往來于妙香、智異、楓岳諸山,道譽漸高。宣祖三十八年(1604)示寂,世壽八十五。示寂后,弟子鞭羊彥機撰行狀(清虛集卷末所載)、李延龜、張繼、李秉模、徐有鄰等皆為撰香山碑銘。其門派之盛,近古所未聞。嫡嗣松云惟政與鞭羊彥機、逍遙太能、靜觀一禪,被稱為四大弟子,其后皆自成一派。著作有禪教釋、禪教訣、云水壇、三家龜鑒(以上各一卷)、清虛堂集四卷等。其中,三家龜鑒主張儒、佛、道三教一致之說;清虛堂集為其詩文集,四卷本之外另有二卷本,由此文集可窺知師主張禪教不二、禪凈一致之要略。[李朝宣祖實錄、朝鮮佛教通史、李朝佛教、朝鮮禪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