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hetu-vidya^。音譯作醯都費陀。為五明之一,乃印度之論理學(邏輯學)。因(梵 hetu ),指推理的根據、理由、原因;明(梵vidya^ ),即顯明、知識、學問。因明,意指舉出理由而行論證之論理學。吾人思索事物時,天生具有一種推演能力,即根據已知事件以比較推演出未知事件。然此種比較推演之過程,若因思路混亂,界說不清,每易導致結論之偏差、顛倒,故須將此類比較推演方法,加以整理歸納,方可論究語言之過失、思索之正偏,從而導入正確之推論,此即為因明之根本要義。
于印度六派哲學中,尼夜耶派(梵Nya^ya ,即正理派)之鼻祖足目(梵Aks!a -pa^da Gautama ,音譯作阿格沙巴達喬達摩)乃印度因明之創始者,其事跡今已不詳。然足目之后,印度諸學派皆講求此類論理方法。至佛陀之時,因明之學已頗具系統,佛陀成道后,每每應用因明之法以說法利生,此可見于諸經中所廣泛出現之因明義旨。流入佛教,而為歷代諸論師所沿用演布之因明,稱為內道因明;佛教以外之諸學派所研習之因明,稱為外道因明。外道因明流傳之史跡較難確悉,內道因明之沿革則較詳實可稽。
佛陀入滅后七百年頃,龍樹以方便心論一書論說內道因明之法。繼龍樹二百年后,彌勒述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其中第十五卷即為因明論法。其后復有無著繼出,于其所著顯揚圣教論卷十中,詳述因明之論議法。其弟世親則著有論軌、論式、論心三部書,堪稱因明論理規則之集大成者;玄奘至印度留學時曾見此三部書,然未曾攜之返國。至今,世親之著作中,有關因明者,僅存如實論一書而已。佛陀入滅后一千一百年頃,陳那(又稱大域龍)乃繼世親之后,銳意研攻因明,并補前賢之不足,勘正前賢著作之遺誤,遂產生改革之效,使因明真能負起立正破邪之責。自此,陳那以后之因明,稱為新因明,有關之論師,稱為新因明師;陳那以前之因明,則稱古因明,有關之論師,稱為古因明師。陳那有關因明之著作,據傳多達四十余種,然今所傳留者,僅有因明正理門論一卷。陳那之弟子商羯羅主,亦畢其一生以窮研因明之奧秘,鑒于其師因明正理門論一書之淵深難解,遂著因明入正理論一卷以詮釋之,后世佛學界論及因明時,多以此論為依據。其后,陳那之再傳弟子法稱著有釋量論等八部因明著作,使因明學擺脫辯論術之羈絆,使邏輯與知識論之結合更緊密,基礎更穩固。
在我國,唐貞觀三年(629),玄奘自長安啟程赴印度,就學于僧伽耶舍、尸羅跋陀羅、勝軍等諸論師門下。于研習諸學之外,玄奘亦修習因明。后歸返長安,將攜回之梵本因明諸書翻譯成漢文,并口授印度古今因明之梗概予弟子窺基。其后,窺基注釋商羯羅主之因明入正理論,復記載玄奘所授之因明,而成因明入正理論疏一書,世稱因明大疏。其時,另有凈眼、神泰、文備、文軌、靖邁等諸學者輩出。窺基之后,弟子慧沼著因明義斷、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各一卷,以研判窺基等諸師之注解。未久,智周著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三卷、因明入正理論疏后記二卷,以析解因明大疏之文句義理。其后復有道邕、太賢等人,相繼恢宏我國因明之學。然至元、明以降,因明大疏佚失,復因國人治學,每側重于修齊治平之實踐、實用,與心性理氣之玄思,乃至經書章句之繁瑣注解、枝節考證,而疏于有關名理辨析之研學發揮,故數百年間,因明之流傳越趨衰微。直至晚清,楊仁山于日本復得因明大疏,刻板流通,研習因明之風漸蘇。民國以來,呂澄、虞愚、唐大圓、周叔迦、法峰、陳大齊等碩學蔚起,著解講說,并博采西方邏輯名辯歸納諸術,互資參證,廣為推介,因明之學遂得因應時代學風而繼傳不墜。
于西藏方面,自宋、元以后,西藏地區之因明研習十分盛行,先后共譯出梵本因明論著六十六部,西藏學問僧,如釋迦慧、慧作護、勝者、法勝、商羯羅難陀、寂護、智吉祥、律天、善護、勝友、寶作寂、寶金剛等著名因明學家又撰著大量注疏,不少因明著作幸賴西藏譯本得以流傳至今。此外,于西藏各地寺院中,因明為顯密諸學之基礎必修學科,初入寺之年幼沙彌即須勤習因明之辯論方式,其后各研學階段,于每年冬季,須兼學一個月之因明論。若遇重要考試與晉升之際,更須進行幾場因明辯論大會,辯論之時,達賴喇嘛、各大寺堪布(住持)及政府要人經常在座參觀作證。大抵而言,因明傳入我國內地,不及西藏完備而普及;且傳入后之研究與應用,亦遠不及日本之盛行。
于日本,孝德天皇白雉四年(653),日僧道昭至我國留學,入玄奘之門修習因明。學成歸日,乃于元興寺弘傳斯學,世稱南寺之傳,或飛鳥之傳。其后,元正天皇靈龜二年(716),日僧玄昉亦至我國, 投于智周門下,返日本后,棲于興福寺弘傳因明,世稱北寺之傳,或笠山之傳。兩派以下,學人輩出,相次著述。迄今,日本因明研究之風,猶興盛未衰。
印度古因明師彌勒立有七因明,說明在議論抉擇時之七項要件:(一)論體性,即有關議論之題目。(二)論處所,指進行議論之適當場所。(三)論所依,指立論之根據,亦即辯論之方法。(四)論莊嚴,為辯論者應具備之條件。(五)論墮負,分析議論被擊敗之原因。 (六)論出離,預先觀察是否有辯論之必要。(七)論多所作法,為議論者應具有之信心。
上述七因明中之第三‘論所依’為論證之中心,由此而被論證歸納之結論,稱為所成立,略稱所立。所成立又分自性、差別二種。屬于用以論證者,則稱能成立,略稱能立。能立計分八種,稱八能立,即:立宗、辨因、引喻、同類、異類、現量、比量、正教量。
此外,安慧于其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六中亦施設八種能立,即:(一)立宗,宗(梵pratijn~a^ ,或 paks!a)即命題。(二)立因,因(梵hetu )即理由。(三)立喻,喻(梵uda^haran!a ,或 dr!s!t!a^nta)即譬喻。(四)合(梵upanaya ),應用。(五)結(梵nigamana ),結論。(六)現量,即經由知覺所獲得之知識。(七)比量,即經由推論比較所獲得之知識。(八)圣教量,指圣人之言教。其中,前五項為古因明論式之特征,稱為五分作法,或五支作法。所謂作法,意指以論式來言詮論證之方法,或‘言詮’之本身即為作法;然就‘言詮’所意味之意義而嚴格言之,則應稱為‘立量’(建立論式)較為合宜。
五支作法之說,略有差異,以世親‘ 如實論’之推論式為例,主張‘聲是無常(宗),所作性(本身所依存之條件)故(因),譬如瓶等(喻);如瓶等,聲亦如是(合),故聲無常(結)。’此乃以即知之事實演繹論證未知之事項。其中,‘宗’指主張、提案,亦即立論者所提出有關欲論證之命題,因明稱為‘所立’;‘因’乃立論者就自己之主張所立之理由,以作為令對方承認之論證根據;‘喻’即其例證、譬喻、實例等。因與喻同屬既知之事實,可用以確立自己所提出之宗,故稱‘能立’;基于喻以結合宗與因者,稱為‘合’;若再重新提出宗作結論,以確定其主張者,稱為‘結’。
五支作法不僅繁復,其證明力亦不夠堅強。‘結’支僅重說宗支,毫無功用可言;‘合’支所言則僅有比類推理之作用,證明力甚薄弱。故陳那將五支作法加以改良,刪除結支,將‘合’支改為普遍原則,納入‘喻’支中,以發揮其推理演繹之功用,以‘因之三相’提出三支作法,確立新因明,主張使用‘聲是無常(宗),所作性故(因)。諸所作性為無常,如瓶等(同喻,即由正面來說明之例證);一切常住者非所作性,如虛空等(異喻,即由反面來說明之例證)’之論式。若將陳那之新因明以公式表示之,則為‘宗:凡S是P;因:M之故;同喻:凡M是P,例如E;異喻:如非P,則非M,例如E\'。’
商羯羅主主張因明之目的有二:(一)悟他,可令他人了解自己之論議以啟悟他人。(二) 自悟,可令自己求得證悟。于悟他方面設有(真)能立、(真)能破、似能立、似能破等四門,于自悟方面則設有(真)現量、(真)比量、似現量、似比量等四門,以上合稱為因明八門。此八門中,有自悟、悟他二種利益,故稱‘八門兩益’。又悟他之‘ 能立’,乃為使對方承認而直接提出之立論,故立論時即合乎宗、因、喻三支作法。若提出之立論確實無誤,則稱‘真能立’;若立論似是而非,則稱‘似能立’。悟他之‘能破’,目的在反駁并攻擊對方,若反駁無誤,則稱‘真能破’;若有誤謬,則稱‘似能破’。自悟之四門均屬知識性,系為引起悟他四門所作之立論根據。正確之直覺性知識,稱為‘真現量’;正確之推理性知識,稱為‘真比量’。似現量、似比量均為誤謬之知識。
據新因明之說,凡成立‘真能立’之三支作法,其論理內容須包含如下之項目:
(一)宗,須由主詞(S)和賓詞(P)二部分共同組成。以‘聲是無常’之宗為例,‘聲’是主詞,‘無常’是賓詞(述詞)。主詞又稱前陳、前說、所依、自性、有法、所別等。相對者,賓詞又稱后陳、后說、能依、差別、法、能別等。主詞與賓詞共為宗之所依,故稱宗依,此二概念均須為立(立論者)、敵(問難者、反駁者)雙方所承認(立敵共許)方可成立;然由主詞與賓詞結合而成完整命題之宗體,因系由立者所提出之主張,故應以立者承認而對方尚不承認(立敵不共許)為必要條件。又于因明中,所謂‘共許’,系指立者與敵者雙方共同認可其為實有者,即使該概念并非真正實有,例如以‘鬼’或‘造物者’為宗依,雖則鬼與造物者未必為真正實有之概念,然若立、敵雙方皆認可,則此二項宗依即可成立;反之,如科學家與鄉愚對論,以‘變形蟲’為宗依,由于鄉愚不知且不信世間有此類單細胞生物存在,則‘變形蟲’雖為真正實有之概念,亦無法成為宗依,此系由于立、敵不共許之故。蓋于因明對論之全部過程中,最重視立、敵之關系,每一概念是否可用為對論之素材,須視其是否符合因明共許或不共許之規定,而所謂共許或不共許,則完全取決于立、敵雙方之主觀意見。
(二)因,為欲令對方承認自己所提之‘宗’而設立之理論根據,故以‘立敵共許’為必要條件,且因與宗之主詞須具有直接之關系。以‘聲是無常’為例,其理由‘所作性’必須于‘聲’上被承認,如此,于宗之主詞上具有因之意義、道理,稱為‘因體’。由于因乃宗之主詞與賓詞結合之媒介概念(M),故具有下述三種原理,稱為‘因三相’,即:(1)遍是宗法性,遍,遍依遍轉或遍滿之義。謂因(M)于宗之主詞(S,即‘有法’)應當遍依遍轉,亦即因必須普遍地含攝宗之主詞(宗之主詞所指稱之事物必須具有因之性質),如此即成立‘凡S是M’。(2)同品定有性,指因(M)被含攝于與宗之賓詞(P)同品類(又稱宗同品、同品,即指P之外延全體)之事物,即可成立‘凡M是P’;即因與宗之賓詞須有同品必然性之關系。(3)異品遍無性,因(M)不被與宗之賓詞相矛盾之異品類(又稱宗異品、異品)所含攝,或完全無關系時,則成立‘凡非P,則非M’。
茲將上述三種原理,以‘聲是無常(宗),所作性故(因)’之例說明之。于‘所作性’之‘因’中:(1)其中包含‘聲’,故具有‘遍是宗法性’之性質。(2)包含于‘無常’中,故具有‘同品定有性’之性質。(3)與‘非無常(如虛空等)’完全無關,故具有‘異品遍無性’之性質。以上之因三相,系用以明確規定因(媒介概念)之意義,并以之作為三支作法之骨架。
(三)喻,與‘因’相同,均以‘立敵共許’為必要條件。喻有二種,一為同喻,另一為異喻。(1)所謂同喻,即以同類之例喻由正面來說明論證之賓詞(宗法),以支持主張之根據(因)。若以因‘同品定有性’之命題‘凡M是P’為例,于‘聲是無常’中,針對‘凡所作性,皆是無常’之命題所舉之實例‘譬如瓶等’,稱為同喻例。(2) 反之,例喻與論證之賓詞或主張根據(因)完全無關者,稱為異喻。異喻擔任由反面來說明主張與論證之任務,以顯示因之‘異品遍無性’中‘凡非P,則非M’之命題。以‘聲是無常’為例,可成立‘凡非無常(即常)者,則非所作性’之命題,其實例便是‘如虛空等’。其中之‘所作性’(因)僅關系‘無常’,而與‘常’全然無關,故有同喻、異喻之別。
同喻、異喻之命題部分,稱為喻體;實例部分,稱為喻依。若就同喻以舉示喻體,建立因明論式之作法,稱為合作法,此即積極地結合宗與因之作法。以‘凡所作性,皆無常’為例,同喻顯示出‘先因后宗’之順序。反之,就異喻以舉示喻體,建立因明論式之作法,稱為離作法,此即消極地將宗之賓詞與不同于因之實例從宗、因隔離出來之作法。準此,‘凡非無常者,則非所作性’,即顯示‘先宗后因’之順序。
似能立(即似是而非之立論)又分缺過、支過二大類。所謂缺過,指宗、因、喻三支中欠缺任何一支之過誤、過失;而三支中凡具有論理之過誤、過失者,稱為支過。總結三支之過誤,宗有九種過誤,稱為宗九過,或似宗九過;因有十四種過誤,稱為因十四過,或似因十四過;喻有十種過誤,稱為喻十過,或似喻十過。以上共計三十三種,總稱因明三十三過。
(一)似宗九過:(1)現量相違過,現量,指現實之直覺知識;相違,違反、矛盾、沖突之意。即與知覺知識互相矛盾之謬誤。若立論者所舉出之宗有違于現量,即犯此過。如謂‘蛇有足’、‘聲非所聞’等均屬之。(2)比量相違過,即與推理之知識互相矛盾之謬誤。若立論者所舉之事實與推量比知之推理知識相違,即犯此過。如謂‘人不會死’、‘茶杯是永恒的’等均屬之。(3)自教相違過,即與自己所信奉之教說或所信仰之主張互矛盾之謬誤,為所立之宗有違于自宗教理之過失。如勝論師宣稱‘聲為常’,但依勝論師自宗之教理,本應主張‘聲是無常’今反說常,足見其違逆自教之矛盾。(4)世間相違過,即與公共意見相矛盾之謬誤,為所立之宗有違于世間所共同承認的一般知識之過失。如謂‘科學是幻想’、‘百善非以孝為先’等均屬之。(5)自語相違過,即與自己之陳述互相矛盾之謬誤,為所立之宗與自己所陳述之言詞互相矛盾之過失。如謂‘吾母為石女’即屬此例。(6)能別不極成過,即宗依之賓詞(能別)不為對方所承認之謬誤,此即違犯‘立敵不共許’之過失。例如佛教徒對異教徒主張說‘人是佛子’,則異教徒不承認‘佛子’之概念乃明顯可見之理。(7)所別不極成過,即宗依之主詞(所別)不為對方所承認之謬誤,此亦違犯‘立敵不共許’之過失。例如主張有我論之勝論師對主張無我論之佛教徒說‘我是思’,或基督教徒對佛教徒說‘上帝是仁慈的’等均屬之。蓋依因明三支作法之規定,宗之主詞(所別)與賓詞(能別)兩個各別之概念(稱為宗依,意謂宗之所依以形成者),均須為立敵雙方共同認可,方可成立,故知上記第六過與此過系分別違犯此一規定所造成之過失。(8)俱不極成過,即宗依之主詞與賓詞均不為對方所承認之謬誤。例如主張有我論之勝論師對主張無我論之佛教徒說‘我是因緣和合而有’,則‘我’與‘因緣和合’兩項概念之實有性皆非佛教徒所認可者。又如有神論者對無神論者說‘上帝是永恒的’,則‘上帝’與‘永恒’二概念亦均非無神論者所能接受者。(9)相符極成過,即提出雙方皆已承認的命題之謬誤。若宗之主詞與賓詞所連結成完整命題之宗體(意謂宗之主體)為對方所承認,則已無須進行辯論以令對方改變主張,此系立論自體無意義之過失。如謂‘聲是所聞’、‘人皆有死’等均屬之,蓋此類命題,雙方既已共同承認,則已無提出加以論證之必要。上記諸過之中,(6)(7)(8)屬于違反宗依必須‘立敵共許’之性質;第 (9)屬于違反宗體‘立敵不共許’之性質。
(二)似因十四過,指不成(梵asiddha )因之四過(又稱四不成過)、不定(梵anaika^ntika ,或 anis/cita)因之六過(又稱六不定過)、相違(梵viruddha )因之四過(又稱四相違過)。細分如下:
(1)四不成過,‘不成’意指‘因法’不能證實‘宗’,則失卻其為‘因’之意義。依因明之規定,因法如缺第一相(遍是宗法性),則犯下列四種不能成立之過失: 1.兩俱不成過,指立者,敵者雙方皆不承認此因具有‘遍是宗法性’之條件。例如立‘聲是無常’為宗,而以‘肉眼之對象故’為因,若依‘遍是宗法性’之規定,‘因’須普遍含攝‘宗’之主詞,今所舉之因‘肉眼之對象’與宗之主詞‘聲’完全無關,此種因自非立、敵雙方所能接受者,故犯兩俱不成之過。2.隨一不成過,于立、敵雙方之中,若一方承認此因具有‘遍是宗法性’之條件,然另一方不承認,則違反因法須‘立敵共許’之原則。蓋因法原本稱為共許法,由共許法(因)來證成不共許法(宗體),乃因明確立論式之本旨;故知因法若隨一不成,即非共許,是為過誤。例如勝論師對聲顯論師立‘聲為無常’之宗,以‘所作性故’為因;然依據聲顯論之教理,僅承認聲音是藉眾緣而顯,卻不承認聲音是由眾緣所生,以聲之體(聲性)是本有之故;今所立宗之主詞既是‘聲’之義,而因之‘所作性’乃生起之義,即非聲顯論師所同意者,如此則犯隨一不成過。3.猶豫不成過,指因法之第一相尚未能確定是否成立之時即采用之過誤。例如立論者望見遠處似有煙現起,但尚不能確定究竟是否為煙,抑或為霧、塵、飛沙等之時,便立‘彼方有火,以現煙故’之論式,即犯此過。蓋于宗之主詞‘彼方’與因‘以現煙故’之間,以尚未確定之故,不具有‘遍是宗法性’之條件,故亦不能證明‘彼方有火’之命題。4.所依不成過,‘所依’即指宗之主詞。此過即是由于宗主詞之實存性非立、敵雙方所承認(立敵共許),而犯因之‘遍是宗法性’不成立之過失。例如勝論師對主張無空論者立‘虛空為實有,德(屬性)所依故’之論式,其中,宗之主詞‘虛空’乃勝論學派所承認為實有之概念,然無空論者否認之,以之為‘無體’,如此則勝論師所提之能立法(即因)缺乏所依處,遂無從證明命題之正確與否,故稱所依不成過。蓋因明中規定能立法之‘因’應以宗之主詞為所依;今能立法既缺乏所依處,自更無從具有‘遍是宗法性’之條件。
(2)六不定過,‘因法’不能必然證成宗,稱為‘不定’。依因明之規定,此乃由于缺少(或不完整)因之第二相(同品定有性)或第三相(異品遍無性)所致。有下列六種情況:1.共不定過,‘因法’同時通于宗同品(宗依賓詞之同品類)與宗異品(異于宗依賓詞之品類),故無法由‘因’確定‘宗’之過失。亦即‘因’缺乏‘異品遍無性’之條件。例如聲論師對佛弟子立‘聲是常,所量性故’之論式,其中,隸屬于‘常’(宗同品)之分子與隸屬于‘無常’(宗異品)之分子,皆含有‘所量性’(可被量度之性質),前者如‘瓶’,后者如‘空’。如此之‘因’雖可以成就宗同品,亦可成就宗異品;雖可以證成‘聲是常’之宗,亦可證成‘聲是無常’之宗,如此則無法確定聲究竟是常或是無常。2.不共不定過,指‘因法’同時不通于宗同品與宗異品所造成之過失。如立‘聲是常(宗),所聞性故(因)’之論式,其中,隸屬于‘常’(宗同品)與‘無常’(宗異品)之分子無一具有可聞性,如此之‘因法’既與宗同品無關,亦與宗異品無關,而構成三者各自分離不相干之關系;三者分離,則‘因法’自然不能證成宗,且亦無喻可舉。3.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不定過,略稱同分異全不定過。‘轉’,是生起、現前之義。即謂‘因法’在宗同品中出現部分,又在宗異品中遍現;此乃由于‘因’支缺少‘異品遍無性’之故。如立‘某甲是女,不產子故’之論式,而若以常情而言,女性之部分未產子,男性之全體亦不產子,故上記論式中之因‘不產子故’僅關系部分女性(宗同品),而與男性(宗異品)全體具有關系,故立此‘因’仍無法確定某甲為男或為女。4.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不定過,又稱異分同全不定過。即‘因法’雖通于宗同品之全部,然又與宗異品部分相通,故仍然無法以此‘因’來確定其宗,此即‘因’缺乏‘異品遍無性’所造成之過失。例如立‘某甲是男’之宗,以‘不產子故’為因。此‘因’雖能成立于男性(宗同品)全體,但亦關系部分女性(宗異品),故仍然無法以此判斷某甲之屬性。5.俱品一分轉不定過,又稱俱分不定過。‘因法’通于宗同品之部分,又部分通于完全無關之宗異品,如此仍不能憑此‘因’而確定所立之宗,此即‘因’缺乏‘異品遍無性’所致之過失。例如聲論師對勝論師立‘聲常,無質礙性故’之論式,其中之‘常’(宗)以虛空、極微等為宗同品,如此則‘無質礙性’之因,通于‘虛空’而不通于‘極微’等;又以瓶、樂等為宗異品,則‘無質礙性’之因,亦通于‘樂’而不通于‘瓶’等。如此之‘因’同時與宗同品、宗異品皆有部分之關系,則所成之宗亦不一定。 6.相違決定不定過,又稱相違決定過。在因明三十三過中,此為最特殊之一過。依上述幾種,凡列為不定過者,皆由于‘因法’缺少第二相或第三相所致,然此一標準并不適用于相違決定過。從立論者之角度看,在相違決定過中之‘因法’并未缺少任何一相,而足以證成宗。問題在于:同樣之宗每每有利于敵者,蓋對方可另舉一‘因法’以支持另一相反之宗,而且其‘因法’亦同時具足三相。故知‘相違決定’即指雙方以同樣具足三相之‘似因’而造成相互矛盾的主張之過失。例如勝論師對聲生論師立‘聲是無常(宗),所作性故(因),如瓶(喻)’之論式,其中,‘所作性’之因,三相具足,其喻法亦無過誤,敵者持有相反見解,不甘屈服,乃另覓理由,建立一個亦為三相具足之因,以證成相反之宗,如‘聲為常(宗),所聞性故(因),如聲性(喻)’之論式,則立者亦無從非難之。如此,立、敵雙方所用之因怕具足三相,然卻形成兩個相反的宗,且皆無法推翻對方之宗,如此兩方所用之因皆違犯此過。
(3)四相違過,即因與宗之賓詞或主詞相互矛盾以致無法成立宗,如是,此‘因’亦無法成立。此種不可成立之因所犯之過誤有四種,即:1.法自相相違因過,‘法’即宗之后陳(賓詞),亦即‘能別’,其自相僅限于概念自身所顯示之意義。法自相相違因,即指此‘因’適足以形成與己宗后陳之自相互相矛盾之過誤。例如,對‘彼不死’之宗,立下‘生物故’之因。在此,‘生物’顯然與‘不死’之意義互相矛盾,故成為過誤。2.法差別相違因過,為‘因法’與隱藏在‘宗法’中之意義互相矛盾之過失。例如,為了證明創造萬物第一因之存在,而立‘萬物由他所造,自身不能造自身故’之論式。立論者本欲以‘他’為第一因,然萬物既不能造自已,而‘他’亦為萬物之一,理所當然亦無法自身造自身(即萬物),此即‘他’無法成為能造第一因之矛盾。3.有法自相相違因過,‘有法’即宗之主詞。有法自相相違因,即指‘因法’與宗之主詞相互矛盾之過失。例如勝論師立‘有性非實、德、業’之宗,以‘持實、德、業故’為因,以此‘因’區別‘有性’為持者與‘實、德、業’為被持者,但由于從‘有性’分離實、德、業,違反了實有‘有性’之實、德、業,且否定了勝論學派所主張‘實、德、業’與‘有性’相互間密不可分之關系。4.有法差別相違因過,為‘因法’與隱于宗主詞中之意義互相矛盾的過失。若以有法自相相違因過之事例而言,則‘持實、德、業故’之因,與勝論學派之主張(即不離實、德、業之有性之意義)互相矛盾。
此外,依陳那之說,判斷‘正因’與‘似因’之標準,端視宗同品、宗異品之適當與否,共有九種,稱為九句因,意謂從宗同品與宗異品來考察其具有因或不具有因之九種情形,即:1.‘同品有,異品有’,即共不定因。2.‘同品有,異品非有’,即真正之因。3.‘同品有,異品有非有’,即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不定因。4.‘同品非有,異品有’,即法自相相違因。5.‘同品非有,異品非有’,即不共不定因。6.‘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即法自相相違因。7.‘同品有非有,異品有’,即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不定因。8.‘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即真正之因。9.‘同品有非有,異品有非有’,即俱品一分轉不定因。
(三)似喻十過,可分(似)同喻五過、(似)異喻五過來說明:
(1)(似)同喻五過,即在積極結合宗與因之過程中,所引證之實例犯了過失。共有如下五種:1.能立(法)不成過,由于論證所引之實例(即喻依)與因(即能立法)不同品類,亦即不是因同品,致使‘能立法’無法成立。以‘聲常,無質礙性故;諸無質礙,見彼是常,猶如極微’之論式為例,‘極微’雖是常,但并非無質礙性,故若以極微為喻依,則能立法之‘無質礙性’不得成立。2.所立(法)不成過,由于論證所引之實例與宗之賓詞不同品類,亦即不是宗同品,致使‘所立法’無法成立。以‘聲常,無質礙性故;諸無質礙,見彼是常,猶如覺’之論式為例,‘覺’雖為無質礙性,但并非為常,故若以覺為喻依,則所立法之‘常’無法成立。3.俱不成過,系由于所舉喻依既不合乎‘因法’之標準,亦不合于‘宗法’之標準,故稱‘俱不成’。例如于‘聲常,無質礙故,如瓶’之論式中,‘瓶’既非無質礙,亦不具有常性,故對于所立法之宗與能立法之因皆無法成立。此過又可分為有俱不成與無俱不成二種。4.無合過,作為例證所引之命題(即喻體)不完全,而缺于合作法之過失。即在喻支中缺少同法喻體,故無法將因同品與宗同品聯合。例如于‘聲為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等’之論式中,‘瓶’為同法喻依,既具有‘無常’之性,又屬‘所作性’,然仍未具有聯合因同品與宗同品之性質,故未能證明聲之所作性必定是無常。須于‘如瓶等’之上加上‘諸所作性者無常也’之同法喻體,才不致發生無合之謬誤。5.倒合過,為顛倒合作法‘先因后宗’之規定所造成之過失。例如若將‘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凡所作性,皆是無常’論式中之順序顛倒成‘先宗后因’(凡是無常,皆為所作性),必造成‘證所不必證而不證所待證’之過失。
(2)(似)異喻五過,‘異喻’是由反面來證明命題之喻例,故與‘同喻’相反,必須與宗之賓詞及因無關才能成為有效之相反例證。異喻之過失是于消極的從宗與因,為隔離與宗之賓詞及因不同品類之實例時,有關引用事例之過失。即:1.能立不遣過,‘遣’,遮遣之意。即論證所引用之實例(即喻依)非與因(即能立)不同類(因異品),故而遮遣(打消)了所立法之宗,而無法遮遣能立法的因所造成之過失。例如于‘聲是常,無質礙性故;諸無質礙,見彼是常,猶如虛空。凡無常者,有質礙性,如業’之論式中,由于‘業’是無常,故僅遮遣所立法之‘常’義,而未遮遣與無質礙性不同類之質礙性(即因異品)。故若以‘業’為喻依,則不可能遮遣‘無質礙性’之因,異喻對因不具有遮遣之效力,即犯此過。2.所立不遣過,即論證所引用之實例(即喻依)非與宗之賓詞(所立)不同類(宗異品),故僅能遮遣能立法之因,而無法遮遣所立法的宗之賓詞,此即為所立不遣過。例如于‘聲常,無質礙性故;諸無質礙,見彼是常,猶如虛空。凡無常者,有質礙性,如極微’之論式中,由于‘極微’具有質礙性,故能遮遣因(能立法)之無質礙性;但以其非屬不同于常之無常(即宗異品),故不可能作為遮遣‘常’之喻依。3.俱不遣過,此過系同時違犯上述二種過失之情形。例如聲論師對有空論師(承認虛空為實有之論師)立‘聲是常,無質礙故,如虛空(異喻)’之論式,則‘虛空’既是常,又具有無質礙性,故既無法遮遣常住性,亦未能遮遣無質礙性,如是之喻依‘虛空’既非為因異品,亦非為宗異品,故俱不能遮遣能立法之因與所立法的宗之賓詞。4.不離過,由反面來引證所主張之命題(即喻體)若不完整,即犯缺少‘離作法’之過失。例如于‘聲是常(宗),無質礙故(因);諸無質礙者皆常,如虛空(同喻);諸無常者皆質礙,如瓶等(異喻)’之完整論式中,若缺乏‘諸無常者皆質礙’之離作法,僅能令人明白‘無常性’與‘有質礙性’之聯合,不能令人審見‘無常性’與‘無質礙性’之離絕;然既欲以相反例證(異喻)來輔助正面例證(同喻),則離作法缺少或不完整,均犯不離之過。惟一般設立論式多采‘略陳’之法,其時自然可省略異喻之舉示。5.倒離過,此系顛倒離作法‘先宗后因’之規定所造成之過失。例如若將‘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凡常者,皆非所作性’論式中之順序顛倒成‘先因后宗’(凡所作性,皆非常),如此則無法達成由反面來‘返顯’同喻之效果,而造成倒離之過失。
真能破:‘能破’系指針對對方所立似是而非之論式,提出駁斥之作法。若所提出駁斥之作法正確而無瑕疵時,稱為真能破;反之,則稱似能破。真能破又可分為兩種:(一)立量破,‘量’即論式。即建立一個宗、因、喻三支具足之論式來駁斥對方之主張。(二)顯過破,系直接指出對方之論式在組織上所犯之過失,形式上可以用散詞表達,而不必采用三支作法。
似能破:即似是而非之駁斥作法。亦分為立量破與顯過破二類,立量破之過誤與上記‘似能立’相同,在此僅就顯過破之錯誤而言,此系古因明所立者,計有下列十四種:(一) 同法相似過類,對立論者所引證正確無誤之異喻強指其為同喻,加以非難攻擊之過失。(二)異法相似過類,強指立論者所立正確無誤之同喻為異喻,而加以非難之過失。(三)分別相似過類,針對立論者正確無誤之同喻,不去論究其是否符合‘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等規定,而另以有關物性之種種差別來非難攻擊對方之過失。例如于‘聲是無常’之宗,問難者百般在‘聲有可聞性,瓶即無;瓶有可燃性,聲即無’等物性差別上非難對方,而不論證聲的常住性之成立,故意將論證導入似是而非之觀點。(四)無異相似過類,例如對‘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如瓶等’之正確立論加以攻擊,然不從宗、因、喻各支是否符合規定來駁斥,而另行指出‘若聲(宗之主詞)與瓶(同喻)皆同為無常,則聲與瓶之一切性質皆相同不異’,并進而推演出‘一切萬物皆為同一無異’之謬理。(五)可得相似過類,對立論者所舉正確的因,非難其為錯誤之過失。(六)猶豫相似過類,對立論者所立正確的宗或因,提出異說而加以懷疑,并指其為不成立之過失。(七)義準相似過類,以正確論式而言,宗的賓詞之范圍應該相當于或廣泛于因之范圍,敵者若不知此規則,而毫無理由加以攻擊,即犯此過。(八)至不至相似過類,若立論者所舉之因,于宗本可成立,然問難者以因之至、不至妄為非難,謂因若至宗,則宗與因無所差別;因若不至宗,則宗與因毫無關系。如此從至與不至兩方面非難對方之因,即犯此過。(九)無因相似過類,對立論者所立正確的宗與因,敵者斷然評論其時間之先后關系,遂強指其因不成立之過失。(十)無說相似過類,敵者以‘未說因之前,宗即無法成立’之說詞非難攻擊對方之宗,如是即犯此過。(十一)無生相似過類,攻擊對方‘聲是無常(宗),勤勇無間所發生故(因)’之立論,強指‘聲’在發生以前,并無‘勤勇無間所發性’,又進一步論斷因既不存在,宗之‘無常’亦不得成立,而自行推出相反論點之‘聲是常住’。(十二)所作相似過類,對‘聲是無常(宗),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之正確立論,強指‘聲’與‘所作性’之關系并不完全相同于‘瓶’與‘所作性’之關系,以此非難對方之因不得成立之過失。(十三)生過相似過類,對于對方引用來論證之實例(喻依),勉強要求對方再加論證,而非難攻擊之過失。(十四)常住相似過類,對‘聲是無常’之正確言論,主張‘聲恒常具有無常性之自性,故聲為常住’,而加以非難對方。[大唐西域記卷三、卷十、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因明入正理論述記、因明論疏明燈抄、因明論疏瑞源記、東域傳燈目錄卷下、西藏佛學原論校勘目錄(呂澄)、因明概論(太虛)、因明學(虞愚)、因明大疏蠡測(陳大齊)、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陳大齊)、佛家邏輯研究(霍韜晦)、釋量論略解(法尊編輯)、佛教論理學(宇井伯壽)、東洋人之思惟方法第二篇(中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