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篇。南齊顧歡撰。內容系辯論佛道二教之異同。全篇共計八百余字。作者初引玄妙內篇之老子托胎于天竺維衛國夫人凈妙、法華經與無量壽經所舉之釋迦成佛于塵劫之數,及太子瑞應本起經所載之釋尊為國師、道士、儒林之宗等文,以論述‘道即佛,佛即道,其圣則符,其跡則反’之理。
 次論夏(中國)、夷(印度)二國于服飾、葬制、儀禮、教法之差異,謂‘舟、車均于至遠,而有川、陸之節’,以喻若將佛教之習俗強移至中夏,則難脫悖德犯俗之嫌,因二教于道雖相類似,于俗則大背,故顧歡作此論以駁斥當時有關二教異同之論點。顧歡又認為佛教之涅槃與道教之仙化,于實雖相合,然自得道之遲速難易而言,涅槃之‘無生’(遲)迥異于仙化之‘無死’(速)。顧歡并將佛道二教互做比較,舉出:佛教文而博,道教質而精;佛言華而引,道言實而抑,抑則明者獨進,引則昧者競前;佛經繁而顯,道經簡而幽;佛為破惡之方,道為興善之術;佛跡光大,道跡密微等諸項,以略述二教之優劣。今收于南齊書卷五十四、南史卷七十五顧歡傳、全齊文卷二十二、玉函山房輯佚書子編道家類等。
 據南齊書所載,顧歡,字景怡。吳郡鹽官人。曾學于雷次宗,后于天臺山開館教授,永明元年(483),被征為太學博士而不就。性好黃老,長于道術,年六十四,卒于剡山。著述有論語顧氏注一卷、道德真經注疏八卷等。夷夏論系為融合佛道二家互相之非毀而撰,然意仍偏黨道教。故當時劉宋司徒袁粲曾托道人通公以書駁斥本論,顧歡亦作書答辯之。此外,佛道二家尚有多人作論以評駁本論。[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唐書卷四十七經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