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北二十四公里崛圍山之巔。山勢陡峻,松柏遍野,春日山花競放,秋來紅葉滿山。崛圍紅葉為太原著名風景之一。本寺始建于唐貞元二年(786),初稱崛圍教寺,后改稱多福寺。五代后唐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曾來此禮佛,盛況一時。宋末毀于兵火,明洪武年間重建,后曾多次修葺。現存之山門、鐘樓、大雄寶殿、文殊閣、藏經樓等,均為明代遺物,唯寺前之磚塔仍為宋代建筑。大雄寶殿四壁繪有佛傳故事,從佛陀降生到涅槃,以連環畫組成,共四十八幅。寺旁之小屋,乃明清之際思想家傅山讀書之處。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