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ru^pa,巴利語同。ru^pa系自 ru^p(造形)之動詞語根變化而來,故含有‘有形狀’之意。又謂 ru^pa是由 ru^(壞)之動詞語根轉變而來,有變壞、變化之意。廣義之色,為物質存在之總稱。狹義之色,專指眼根所取之境。玆就廣狹二義分述之:
(一)色為物質存在之總稱。即五蘊中之色蘊,五位中之色法(與心法相對)。乃質礙(占有一定空間),且會變壞者。經論中對于色有諸種分法,據俱舍論卷一載,色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聲香味觸)、無表色等十一種。唯識宗分色為五根、五境、法處所攝色等十一種。其中,法處所攝色是意識之對境,包括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自在所生色等。
于此諸色法中,又可依其一一法之性而歸納成下列數種分類:(一)內色(五根)與外色(五境)。(二)細色(無表色,或指色界之色)與粗色(由極微所成之色,或指欲界之色)。(三) 定果色(由定所生之色)與業果色(由業所造之色)。(四)可見有對色(指狹義之色,即色境)、不可見有對色(指聲、香、味、觸、五根)與不可見無對色(指無表色)等三種。[雜阿含經卷一、卷十三、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九、俱舍論卷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參閱‘五根’1137、‘五境’1171、‘色蘊’2549、‘法處所攝色’3389)
(二)眼根所取之境。對于聲、香等而言,色乃專指眼根所識別之對象,如青、黃等質礙之境。五境之一,六境之一,十二處之一,十八界之一。又作色境、色處、色界。據瑜伽師地論卷一載,色大別有三種:(一)形色,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等八種。(二)顯色,青、黃、赤、白、云、煙、塵、霧、影、光、明、闇等十二種。(三) 表色,凡吾人行、住、坐、臥、取、舍、屈、伸等,種種動作形態,顯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見者。蓋此皆于五根、五境等色蘊中,特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稱為色。[識身足論卷十一、大毗婆沙論卷十三、卷七十五、順正理論卷一、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俱舍論光記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本、有宗七十五法記卷一](參閱‘表色’3513、‘形色’3788、‘顯色’6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