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藝術

助印经书 佛教藝術導源于印度工巧明業。自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時期,由于戒律中(沙彌十戒)有‘遠離觀聽歌舞’之明文規定,故未能建立藝術發展之基礎,而僅限于佛足、金剛座、菩提樹等之雕畫,以為佛陀之象征。約至紀元前后,大乘佛教興起之時,雕刻、建筑、繪畫、工藝等藝術活動始隨印度都市工商業與部分進步派僧侶之革新精神而興起,打破以往小乘時代不敢模擬佛像之觀念,而普遍塑造佛像供養禮拜,佛教藝術乃藉造像而大興。

 印度佛教藝術可大別為兼具希臘、印度、大夏、安息等藝術素質之犍馱羅藝術與印度佛教藝術。至笈多王朝(302),以摩揭陀為中心,統一印度,印度本身之藝術乃與犍馱羅藝術先后依附于佛教而東傳我國。至隋唐之世,無論佛教義理或藝術均已與我國人性情精神相結合,并融入我國特有之情操與氣度,使佛教藝術衍為純中國之型態。

 就佛教藝術發展之廣大范圍與源流而言,可略分為三大系統:(一)小乘佛教藝術,其藝術主體系以根據初期佛教遺物崇拜為基礎之佛塔建筑,另于繪畫雕刻方面則多以本生譚、譬喻故事為主題,直至后來佛像制作普及后仍持續此一傾向。此系統包括錫蘭與東南亞等南傳佛教諸國。(二)以尊像之制作與崇拜為中心之大乘佛教藝術,源于印度,經中亞而開展至中國、日本。然于中亞與我國之初期,小乘佛教藝術之色彩甚濃。 (三)密教藝術,約始于七八世紀之印度,其中一流系經中國而傳入日本,成為日本平安、鐮倉時代之藝術主流;另一流系經尼泊爾傳入西藏而展開喇嘛教特有之藝術風格,其后亦擴及蒙吉、東北等地。



 若純粹就大小乘佛教藝術之特性而言,則小乘佛教藝術多指印度之初期藝術與錫蘭等南傳佛教諸國之藝術。如前所言,其藝術主體多以佛塔為中心,其時亦有部分佛像之制作,然佛像所呈現之風貌樣態乃歷史性之佛陀形像;與之相對者,為呈現多樣化風貌之大乘佛教藝術,其佛像制作則以呈現理想化之佛菩薩諸尊等尊像崇拜之雕像、畫像為主。又隨大乘佛教各宗派思想之發展,而有凈土宗藝術、法華經藝術、禪宗藝術、密教藝術等各具特色之宗派藝術產生。以密教藝術而言,最大特點在于其宗教儀禮與藝術密不可分之性質,如密教修法中之本尊像、諸尊圖像等,實乃密教藝術最重要之主題。此類尊像多為印度教之諸神轉變而來,入于密教后,復擴增其尊像種類,并變化其形像(如多面、多臂之異型尊像,與怒發忿顏、手持武器之忿怒像)。上記之外,密教隨修法所需之曼荼羅而依準經典、儀軌之記載,描繪出各種曼荼羅圖像,如兩界曼荼羅、尊勝曼荼羅、北斗曼荼羅等,此類曼荼羅圖像普遍流行于西藏、中國、日本。又各類密教修法之法器,如金剛杵、鈴、幢、鐸、鐃鈸、爐、寶珠、花鬘、真言符印、摩尼輪等,亦為密教藝術不可少之一環。要言之,密教藝術各種復雜變

化之特色,使之于整體佛教藝術中占有重要之角色。

 若就一般藝術之分類而言,約可將佛教藝術分別為建筑、雕刻、繪畫、工藝等數種,茲分述如次:

 (一)建筑:據傳世尊在世時已有具備本殿、寮舍、倉庫、客室、火屋(廚房)、經行堂、溫室(浴室)、前堂、蓮池、病室等設施之祇園精舍,惟事實不詳。當時遺留下來之建筑主要有塔(梵stu^pa )、塔院(梵caitya -gr!ha ,制多堂)、僧院(梵viha^ra )、尖塔(梵s/ikhara )等,通常組合三、四種即可構成一個伽藍,主要建材為磚、石材。

 就建筑型態而別,大抵佛教建筑有塔、石窟、僧院、玉垣、門、石柱、幢、曼荼羅等類型:(1)塔,意譯墳、廟、高顯處,營建源于對佛陀舍利之崇奉,故具有佛教崇拜之獨特風格,為佛教特有之建筑,通常皆為佛教建筑群(伽藍、寺院)之中心。樣式有自然之圓形,半球形覆缽式(始于阿育王時)、方形等。材料則印度古塔多內部積累土石,外部蔽以板石或泥灰。半球形覆缽式即印度之古塔,最重要之遺構可見于山琦遺跡,塔之最中心處埋藏舍利容器,四周圍以欄楯,塔門敞開。通常古塔平面之直徑比

塔之高度大,此系其最大特色,其后始逐漸增高。如犍馱羅式建筑于數重基壇上之覆缽式塔,其圓筒高度已顯見增高,且基壇呈方形,凡此皆由純粹古塔形制變化而來。此一形制傳入我國后,可見于磚造或石造之雁塔、喇嘛塔等。另如我國、日本所遺存之木造塔婆(通常有三重塔、五重塔)亦為此一塔制之變化型態。此外,密教、日本之木造多寶塔、石造五輪塔、寶篋印塔等則為塔制之新形式。(2)石窟,于小乘石窟中,以跋阇(Bhaja)、康打哩(Komdane)為最古;我國則以大同云岡石窟最奇偉,系北魏、隋朝之遺跡,此外尚有河南洛陽龍門、鞏縣、南京棲霞山、山西太原天龍山等處。石窟內部,遺存有豐富的尊像雕刻、裝飾、壁畫等,充分顯現出佛教藝術之綜合風貌。(3)僧院,梵語viha^ra,又稱僧坊。有單獨僧房、單

層僧院、平地僧院、重層僧院等四型。巖窟中亦有遺存之遺例,較常見者有三面圍成之正方形,中央為空間廣闊之中庭,與我國、日本三面僧坊之形制極為接近。另有由四面配置整然、圍繞中庭之四面僧坊,此一形制系由犍馱羅逐漸普及于中印度。印度之僧院初時為木造,后漸采用石造,我國與日本則一般為木造。于僧院中,另有祠堂、講堂等大眾生活所必需之建筑,通常由此等堂塔組為一伽藍而形成一寺院。然在我國,多以七組堂塔為一單位,乃所謂七堂伽藍之制,其后亦傳入日本。一般而言,七堂之種類與配置并無定規,常依宗派之別而累增,或改變用途、名稱、型態式樣等。(4)玉垣,又作周垣,凡伽藍、塔、僧房等建筑物周圍均有石質玉垣圍繞,通常由石格、貫及地覆構成,上施以極細微之浮雕,構圖多取獅、象、牛、馬等動物及法輪、菩提樹、本生譚等。(5) 石柱,阿育王曾刻詔書、法敕立于國境。柱端鐘形,上載象、獅、輪寶等。(6)幢,梵語dhvaja,意譯旗、標志。于印度,幢之樣式類別有三種:1.形狀如旗,2.塔蓋左右各樹一斜竿,3.塔前左右各樹一石(如我國長方形碑)。(7)曼荼羅,形像曼荼羅有以金、銀建造者,形制則有圓壇、方壇、蓮華壇、三角壇等。

 各國之佛教建筑常因各地人文及地理因素而各顯特色。錫蘭之遺存建筑與印度大多相同,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地,則雜有木造建筑,爪哇之婆羅浮圖(Boro-Budurl )為一表現密教九層曼荼羅之大規模石造建筑。西藏之大寺院,多建于山麓斜坡上,配置有多種建筑,連接在一起,呈現一種歐洲風格之市街景觀,特色為塔身下部尚有一細小之喇嘛塔。我國之佛教建筑多仿皇宮式之建筑,其典型設計多以主要建筑物整齊、對稱地配列左右兩方,山門與天王殿、大雄殿、法堂、方丈等呈一直線并列,其左右分別設置鐘樓與鼓樓、伽藍殿與祖師殿、客室與云水堂等。塔為多層,建于伽藍外。材料以木、磚為主,屋瓦大多加上彩色涂繪。我國著名的佛教建筑中,如建于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之永寧寺,被譽為‘此寺精麗,閻浮所無’。又我國之佛教建筑,可謂為中國佛教藝術之大觀,蓋因印度亦無如此諸堂整齊、蔚然壯觀之佛教建筑。其他諸國,如韓國、越南之佛教建筑,可說系承襲我國之樣式;滿蒙則雜有西藏與中國之風格。日本之佛教建筑亦模仿我國之樣式,且多采用木造,初期建筑呈現左右整齊對稱之配列,塔多半配置于伽藍內。平安朝以后,除禪宗寺院外,伽藍之配置則多傾向自由化。至于細部之式樣,平安朝以前為和式,鐮倉時代以后則有唐式、和式、天竺式三種,后來為和式與唐式混合之普通樣式。昭和以后采用鋼筋混凝土建造。

 (二)雕刻:于世尊涅槃后,佛徒多以金剛座、菩提葉、法輪、佛足、傘蓋等為膜拜對象,直至西元一世紀中葉,始漸流行佛像之塑造。迨四、五世紀阿摩羅婆提(梵Amaravati )之大塔,其欄楯有佛形像全具之佛傳圖。于印度,雕刻藝術之遺品最著名者為旁遮普之阿旃多石窟(梵Ajanta^ )之雕像,阿旃多素有‘東方藝術之宮’的美稱,石窟內部多壁畫,外部則多雕刻,其人物表情均極莊嚴生動,富有濃厚的宗教氣息。又印度以北之佛教造像則具犍馱羅藝術風格。此外,阿富汗喀什米爾之巴米羊( Bamian)遺跡,保存世界著名之崖壁大佛像,高達五十二公尺余。其他如柬埔寨之安哥窟、爪哇之婆羅浮圖等,皆有雕造精湛之石雕藝術。于我國,歷朝所鑿造之石窟,內中多含大量造像。而我國石窟之造像藝術,初時甚受犍馱羅與印度之影響,至唐宋即完全表現中國風格之特色。此外,東晉戴逵父子,由泥塑而發明夾纻;北朝李雅、張岫先后塑造嵩山少林寺佛像與安陽萬佛溝石窟造像;唐時楊惠之的塑像傳神,凡此皆為后世塑佛樹立良好規范。



 (三)繪畫:印度自古即有以畫為業者。如阿旃多石窟之初期作品,即為佛教壁畫之最早制作。例如第十窟之六牙白象本生圖,可追溯為紀元前之作品。此外,殘留于阿旃多第二期(五、六世紀間)、第三期(七世紀)等諸窟之繪畫極多,其特色系由明暗之對比產生立體效果。另于錫蘭悉耆利耶石窟(巴Si^giriya )之供養天人圖,可推定為五世紀所傳留下來之壁畫,其手法系屬于阿旃多石窟繪畫之技巧,此一風格系經由西北印度輸入之希臘文化,與佛教文化相混合而產生之特殊藝術型態,故阿旃多石窟不僅成為印度藝術之寶庫,亦成為遠及中亞、中國、日本的佛教藝術之源流。如阿旃多石窟中之龍女傳說圖、飛天圖等,甚至遠如日本亦受其風格影響,如法隆寺之壁畫、日野法界寺阿彌陀

堂之飛天圖等。

 關于佛畫方面,最初約有本生譚、佛傳圖、幀像、壁畫等四類。幀像之畫法,系先于中央畫好佛像,次于像下書寫三歸依之文,再次書寫五學處、十二因緣,最后于像上書寫二頌。通常佛畫有三種用途:莊嚴、供作本尊、法具。大抵而言,一切佛像從其形體容貌之相好而言,均是相同,故區別各各不同之佛,主要由‘手印’分辨。除相好與手印外,尚須注意度量,如全身長一二○分,肉髻高四分,面長十二分,頸長四分等。

 我國歷代名家多作寺院壁畫,尤于唐代,當時畫家若被任命繪制寺院壁畫,必引為一生中之殊遇。著名之畫家有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袁子昂、吳道子、李公麟等。惜以佛寺多為磚木所造,每易毀于兵燹水火,獨西陲之敦煌、吐魯番等地之石窟壁畫得以幸免災厄,燦然存在。西域出身之尉遲乙僧被譽為初唐第一位佛畫家,常以獨特之‘遠近法’繪制西域風之變相圖。此外,我國禪僧之水墨畫至今仍被畫界所重,此類僅藉著上墨色來表現宇宙風貌精神之畫風,可視為禪宗特有之風格,亦為中國藝術之奇葩。自宋以后,大型壁畫之獨特畫風逐漸衰微,代之以禪宗祖師像、羅漢像,又在禪僧指導下,墨繪與書法因而發達,著名之禪畫代表者有牧溪、梁楷、石濤、八大山人、漸江、玉澗等,彼等繪畫技巧之特出、氣慨之壯大,予畫界極大之影響。其中尤以石濤最具代表性,其‘一筆畫’之絕創,為我國禪畫最佳之寫照。日本十五世紀室町時代即集我國宋代墨繪之大成,中心人物有如拙、周文、雪舟等。

 (四)工藝:佛教歷史中最古之工藝品為舍利容器,材料有金屬(金、銀、銅)、玉、石、木等,通常埋于佛塔之中;于印度,最早之遺品約為西元前四世紀之作品。我國與日本之塔婆,中間多埋有舍利容器。一般佛教所用之器具類,統稱為佛具或道具,其種類樣式繁多,以下略分七類統括之:(1)尊像之莊嚴具,如天蓋、幡、花鬘、纓絡等。(2)供養具,如香爐、燭臺、花瓶、花籠、盤等。(3)樂器類,梵鐘、金鼓、磬、銅鑼、鈴、木魚等。(4)容器,如經箱、袈裟箱等。(5)僧侶之法服及所持物,如袈裟、錫杖、念珠、如意等。(6)密教之修法具,如金剛杵、金剛鈴、羯磨杵、禮盤等。(7)與雕刻、建筑有關之作品,如櫥子、佛龕、佛壇、燈籠等。

 我國唐代前后,佛教與民間生活相結合,工藝方面固然大量制作法器與供具,一般生活器具亦皆滲入佛教藝術之成份。宋代因之,直至目前,即或略有變易,而佛教影響之因素仍不難判知。[佛教藝術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0))、中國佛教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

佛教藝術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