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又稱吳哥。位于高棉北部暹粒市(Siemreap)北五公里,為西元八○二年至一四三二年安哥王朝之都城,歷數百年之經營,共有建筑六百余座,充滿宏偉的石構建筑與精美的石刻浮雕,后世特稱為安哥藝術。十五世紀,泰人攻陷安哥,大肆劫掠破壞,王朝遷都至南部之百囊奔,安哥乃告荒蕪,宏麗之建筑漸為熱帶叢林所淹沒。至十九世紀,由于真臘風土記一書之譯本問世與法國學者亨利莫合(Henri Mouhot)、伯希和等人之探險考證,安哥古跡始重現于世。
安哥建筑群六百余座,除部分已成廢墟外,大都保存完好,其較具代表性者有羅盧奧斯(Roluos)、巴肯廟(Bakheng)、班臺斯利神廟(Banteay Seri)、非米阿納卡(Phimeanakas,空中宮殿之意)、巴普昂廟(Baphuon)、安哥寺(Angkor Wat,或 Angkor-Vat)、安哥城(Angkor Thom)、巴戎寺(Bayon)、塔普隆寺(Ta Prohm)、普拉坎寺(Prah Khan)、那伽般寺(NeakPean,又作幡龍寺),其中以安哥城與安哥寺之建筑最為壯麗精致,膾炙人口。
安哥寺,又稱小安哥,一般習稱為安哥窟(吳哥窟)、為安哥最大之建筑物,位于安哥城南面,為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Ⅱ 1113~1150)時所建,四周圍繞河溝,全長五點六公里。全部建筑均以石塊重疊而成,中央為一座三層式之高臺,臺基面積四萬余平方公尺,臺上有五座連成一組之尖塔,呈四方形,最高者六十五公尺,三層臺階均有石砌回廊,廊壁刻滿浮雕,每道回廊長達二百余公尺。西門為正門,門前有大石橋與大平臺,兩側以石雕之九頭龍為欄桿。寺址外圍有兩重石砌圍墻,配置壯麗之門樓。全寺之構造規模龐大,比例勻稱,精致莊嚴,不論寺塔、屋頂、回廊、門窗、墻壁、殿柱、石階,均雕刻精美,裝飾細致,達于建筑藝術登峰造極之水準。雕刻之主題有印度兩大史詩之摩訶婆羅多、羅摩耶那、地獄變相圖、毗濕奴與惡魔或天神交戰圖,以及當時國王和人民生活之題材,人物生動,形像逼真,上下疊置,精美絕倫。此寺原為崇祀毗濕奴之神殿,后成為蘇利耶跋摩二世之陵寢。一九七○年代,為棉共占領,安哥寺遂毀于戰火。
安哥城,又稱大安哥,系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 1181~1219)為紀念戰勝占城所建,四周長達十二公里,紅巖石圍墻高七公尺,外壕寬一百公尺,壕上有一壯闊石橋,兩側各置一條石刻之九頭巨蛇,各由五十四個石巨人挽持,壯觀至極。城門有五座,門高二十公尺,上皆筑石塔三座,每塔四面均雕刻面含慈容之觀世音菩薩像。城門兩側各置一組三只巨象之高浮雕,城中央即是由五十座石塔組成之巴戎寺。(參閱‘吳哥’2827、‘扶南國’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