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山西五臺山。建于北魏孝文帝,歷史悠久,世稱‘先有佛光,后有五臺。’中唐時,該寺規模宏偉,彩塑精妙,聞名于世。至武宗詔令毀佛,寺內一座三層七間,高三十點四公尺之彌勒大閣被毀。唐大中十一年(857),愿城和尚重振佛光寺,弟子寧公遇出資重建正殿,大量采用月梁形式之斗栱結構。殿身寬七間、深四間,單檐廡殿頂,位居最后,稱東大殿,冠于全寺,系現存唐代木構建筑中之最古者。殿內有唐代彩塑佛菩薩像三十五尊,及愿城、寧公遇真容塑像、墨書題記等。配殿文殊殿建于金朝天會十五年(1137),亦是不可多得之古建筑。正殿外有雕刻精美之石幢一座,上刻‘唐大中十一年’數字。其他尚有精美石雕、墓塔、石經幢等珍貴文物。殿內佛像為唐代作品,雖經歷代修飾,色澤已非原來面目,然造型仍保存唐代風格,可與敦煌之唐代塑像媲美。此寺長期隱沒無聞,民國二十六年(1937)為建筑學家梁思成(1901~1972)所發現。該寺東大殿與唐代鑒真于日本奈良所建之唐招提寺金堂,建筑結構與風格頗相類似。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