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日本京都滋賀縣境比睿山。又作比睿山寺、比睿寺、比江寺、山門、北嶺、臺嶺。為日本天臺宗總本山。桓武天皇延歷四年(785),最澄于此結一草庵,三年后,創立根本中堂,于中安置自作之藥師佛像,稱為一乘止觀院。后于延歷二十三年來華參學,翌年返日,依敕愿建大伽藍,遂開日本天臺法華宗。
弘仁十三年(822)最澄示寂。同年敕許建大乘戒壇,翌年賜‘延歷寺’之額。義真任第一世天臺座主,又有圓仁、圓珍等高僧輩出,故宗風大盛,諸堂建設次第完備,最盛時有三塔、十六溪、三千余坊。貞觀元年(859),圓珍再興園城寺,以為別院。平安時期(794~1192)和鐮倉時期(1192~1333)佛教興盛,不少名僧到此學習。元龜二年(1571),織田信長(1534~1582)與延歷寺僧兵沖突,燒毀全山,僧眾死傷頗多。后在豐臣秀吉(1536~1598)、德川家康(1542~1616)支持下,由全宗、詮舜等重建,大致恢復舊觀。
教學方面,圓密戒禪之外,凈土思相亦發達于此,故發展為一綜合佛教之道場,開創鐮倉時期新佛教之祖師大都曾登臨此山修學。南北朝時(1336~1392),后醍醐天皇亦曾兩度親臨。
全山內分三塔:(一)東塔,以根本中堂為中心。根本中堂置有本尊藥師如來、千手觀音立像。大講堂于近年燒毀,本為舉行六月會、十一月會等法會之場所。戒壇院為圓頓戒(即大乘戒)最早之戒壇。此外,有文殊院(
又稱一行三昧堂,系模仿我國五臺山之風格而建者)、前唐院(圓仁住處)、總持院、凈土院(最澄之廟所)、檀那院(覺運住處)、五智院(圓仁之廟所)、明王院(無動寺之本堂)、大乘院(慈圓之舊跡、親鸞之修學所)。(二)西塔,以釋迦堂為中心。釋迦堂又稱轉法輪堂,本尊為釋迦如來,并安置文殊、普賢、四天王等像;西塔一院之大眾,于此堂修法華法、八字文殊法、不動法等。法華堂與常行堂有曲折之回廊。黑谷之青龍寺位于釋迦堂之北,系良源所創,后為法然、真盛之修學地。此外尚有琉璃堂、相輪橖等。(三)橫川,以橫川中堂為中心。橫川中堂又稱首楞嚴院,圓仁所創,本尊為圣觀音,并安置脅士毗沙門天、不動尊。此外,四季講堂(又稱定心房)為良源之住處,惠心院為源信住處,定光房為日蓮之修學
地,華藏院為道元之剃發處,東山麓之滋賀院為延歷寺本坊,日吉神社則祭祀山王權現。
本寺寺寶有宗祖最澄所書寫之將來目錄、羯磨金剛目錄、天臺法華宗年分緣起、六祖惠能傳、入唐牒、山門再興文書等。[九院佛閣抄、山門堂舍記、睿岳要記、三塔諸寺緣起、傳教大師行狀、天臺座主記卷一、卷二、山家最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