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藏經

助印经书 (Tibetan tripit!aka)為匯輯西藏譯之經典及于西藏撰述之章疏等所集成之藏經。西藏在七世紀左右,為松贊干布王(藏Sron%-btsan-sgam-po ,即棄宗弄贊)所統治,國威隆盛。西元六三二年時,派大臣端美三菩提(藏Thon-mi-sambhot!a )等留學印度。返藏后,即以梵文為基礎,創造藏文字母、文法,并將印度之梵語經典譯成藏語。自八世紀之赤松德贊(藏Khri-sron%- lde-btsan ,又稱乞栗雙提贊)至九世紀之乞栗徠巴贍(藏Ral pa-can ),譯

經事業極為興盛。其間大夏、印度之梵文學者,如勝友(梵Jinamitra )、戒帝覺(梵Surendrabodhi )等相繼入藏,與西藏翻譯官寶護(梵Ratnaraks!ita )等共同從事梵語經典之翻譯,并統一譯語,改訂舊譯,復將梵本所缺者,由漢譯、于闐譯等重譯以補足之。其后譯經工作延續不斷,總計前后傳譯者凡三五○人,譯出佛典四千余部,今日西藏大藏經大多數為此時代所譯出者。至十三世紀中,幾乎已完成現今之內容格式。

 至十四世紀時,布頓(藏Bu-ston )將此大藏經典分為甘珠爾(藏Bkah!h!gyur )與丹珠爾(藏Bstan-h!gyur



)兩大部而加以編纂。甘珠爾為正藏,收有經(佛陀所說之教法)、律(規律、戒律)。丹珠爾為續藏,收有論(圣賢對于經之解釋與論述)、經之注釋、贊頌,與語言、文學、歷史、醫學等一般論書。此系西藏藏經獨特之分類法,此后成為定式。今據呂澄之西藏佛學原論列表如后:



 西藏大藏經之版本甚多,其名稱計有下列數種:(一)舊奈塘藏(藏Snar-than% ):于西元十三世紀初,由世尊劍及其弟子軟語隱福從中國內地集資回藏,并由羅薩爾桑結蓬(藏Blo-gsal san%s-rgyas h!bum )、瑣南霍才爾(藏Bsod-nams h!od-zer )、銀雀柏蓬(藏Byan%-chub-h!bum )等諸師向各地搜集經律與秘典,加以校對,刊刻成一藏書,被稱為奈塘古版,其雕版及其印本,今已不存。

 (二)里塘藏(藏Li-than% ):原名里塘版。乃釋迦也贊(藏S/a^-kya rgyal-mtshan )等人于勤優(藏H!jan%-yul )地方雕成,后

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為入境之清兵燒毀。

 (三)德格藏(藏Sde-dge ):原名德格版。清雍正七年(1729)著手準備,八年開版,至干隆九年(1744)完成,采用里塘藏之甘珠爾部分,另加色羅舍爾剛(藏Sha-lu gser-khan )所藏之丹珠爾部分之底本,依據布頓之經錄,加以增補而成。總計甘珠爾部分有一○○函,七○○余部;丹珠爾則收二一三函,三四○○余部。此

一雕版尚存于德格寺。日本之東洋文庫、河口慧海氏文庫、高野山大學、東北大學等處,共藏有印本五部,其中,東北大學并編纂成此一藏經之總目錄,稱為‘東北目錄’。

 (四)新奈塘藏(藏Snar-than% ):原名奈塘新版。奉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穆錯之教敕,于清雍正八年開雕,以奈塘古版為底本,參考策巴目錄及布頓之目錄,加以增補。總計甘珠爾部分有一○二函,六○○余部;丹珠爾部分收二二四函。其經版現存于日喀則西南約二十九公里處之奈塘寺。日本大正大學、河口慧海氏文庫、京都帝國大學、大谷大學等處,共計收藏此版之印本五部。

 (五)卓尼藏(藏Co-ne ):原名卓尼版。卓尼地處甘肅洮洲地方,為安多系藏胞所居地,一說在青海境內。傳說經版尚存,其開刻年代不詳,或謂在德格藏之后。

 (六)布那克藏(Punaka):原名布那克版。現存經版于不丹之布那克,可謂西藏藏經之外國版。此藏僅有甘珠爾部分。

 (七)杰昆彭藏(藏Rjes rku-h!bum ):原名杰昆彭版。于甘肅之昆彭寺(藏Rku-h!bum )刻版。經版已失,亦僅有甘珠爾。

 (八)卻姆陀藏(藏Cha-mdo ):原名卻姆陀版。原藏于卻姆陀寺。經版亦失,僅有甘珠爾。

 (九)永樂藏:原名永樂版。系明成祖永樂八年(1410)于內地根據奈塘古版復刻之甘珠爾部。經版已失。

 (十)萬歷藏:原名萬歷版。系明神宗萬歷三十年(1602)依永樂版之底本重刻。經版亦失,印本現存者甚少。

 (十一)北京藏:原名北京版。系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于北京開刻,依據西藏色拉寺所藏甘珠爾部分之底本雕版,至世宗雍正二年(1724)復刻印丹珠爾部分。其大部分雖由梵文原典翻譯,猶有小部分由巴利圣典譯成,另有從漢譯等佛典之重譯。總計甘珠爾部分收一○六函,一○○○部(一說一○五五部);丹珠爾則收二二四函,五一○○余部(一說三九六二部)。經版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毀于兵火,其印本,舉世之中僅余二部,一部藏于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Bibliotheque nationale),一部

藏于日本京都大谷大學(折本),近年(1955~1961)日本‘鈴木學術財團’將大谷大學之藏本影印流通,我國請來三部影印本,兩部藏于中央研究院,一部藏于中央圖書館。

 (十二)拉薩藏(藏Lha-sa ):原名拉薩版。系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籌措開版,唯僅完成甘珠爾部分。經版尚存。

 此外,據說在柴霍(藏Za-hor )地方之夏布匝爾(藏Bshad-pa-rtsal ),及第五世達賴喇嘛之頃,亦有藏經甘珠爾等之雕版。且于蒙古有蒙古文之西藏大藏經,在滿洲有滿洲文之西藏大藏經。以上所舉十二種版本中,除布那克、杰昆彭、卻姆陀、永樂、萬歷、拉薩等六種版本僅有甘珠爾外,余均曾開雕甘珠爾與丹珠爾二部分。又上記各版中,以北京版、德格版、奈塘版等三種,為眾所周知。惟不論何種版本,皆成于十八世紀。內收有許多其他國家所未翻譯而已散逸之佛教原典,可將之還原為梵語原典。

 譯經目錄方面,自八世紀至十四世紀,制作有龐塘(藏H!phan%-than% )目錄、登噶爾瑪(藏Ldan-dkar-ma )目錄、尼曼歐謝魯(藏N~i-mah!i h!od-zer )目錄、查魯巴(藏Tshal-pa )目錄等。布頓又編輯琛拉甫臨波切(藏Gsun%-rab rin-po-che ,即甘珠爾)、亞魯巴填瓦(藏Rgyal-po-phren%-ba ,即丹珠爾)二種目錄。我國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釋教總統合臺薩里、葉璉國師、慶吉祥等奉敕制作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即元版藏經弘法藏之目錄),將漢譯大藏經與西藏大藏經之存缺作一對照,后世學者之研究各版藏經目錄者,常引為對照之用。近代德、日等國皆有譯經目錄之刊行,如日本大谷大學圖書館出版‘西藏大藏經甘珠爾勘同目錄’,亦完成北京版甘珠爾所收經典與漢譯、德格版等之校對工作。

 西藏大藏經部帙龐大,堪與漢譯大藏經并比,且藏文系由印度文字改造而成,其地理接近印度,所譯經文多由梵文直譯,兼以譯語統一,復經多次校訂,故對照漢藏兩種譯本,能使學者更接近梵文原典之原義,而獲得印度佛學之原貌,故知西藏大藏經具有相當重要之價值,為研究東方思想不可或缺之珍貴資料。(參閱‘大藏

經’893、‘丹珠爾’1039、‘甘珠爾’2049)

西藏大藏經相關文章

釋門章服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后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

報像功德經

報像功德經

佛教字典推薦文章

Zola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

大悲咒是什么意思  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全文大意是: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

全文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無·阿唎耶。

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

  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