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自朗達磨王于唐武宗會昌元年(841)滅法后,中斷約百余年,至宋太平興國三年(978),西藏再興之佛教更具西藏地方之特點。因修行方式、傳承系統之不同,而產生許多教派,主要有迦當派、迦爾居派、薩迦派、爵南派等。十三世紀后期,各教派互爭權勢,真學實行者日少。十五世紀初,宗喀巴實行宗教改革,創立了格魯派,使西藏教風為之轉變。十七世紀中葉,格魯派在清朝扶植下掌握西藏政教大權。后傳期中新譯經論甚多,卷帙浩繁,堪稱完備。十四世紀后期,藏族學者據以編成佛教經律論總集之藏文大藏經。(參閱‘西藏佛教’2593)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