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產生于庶民之間,有關佛教之日常用語或習慣用語,其形式大多傾向于口語化、鄙俗化。由于俗諺具有直接表露社會百態、反映風俗特征之性質,于近數十年來,漸受學界所重,而不僅視之為民俗學或語言學之重要資料。如對中國佛教史之研究,廣泛之俗諺資料,可呈現佛教于庶民階層弘布之概貌、佛教信仰在一般庶民生活之影響力,或庶民對佛教教義、行事等之心態反應,乃至于一國一地由于風尚習慣之不同而表現出迥異之佛教文化。如‘佛要金裝,人要衣裝’一諺,反映出我國將佛像涂成金黃色或覆以金箔之習慣;‘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一諺,顯現唐代(憲宗迎佛骨時)佛教信仰之熱烈;‘秀才不是窮家兒,和尚不是富家兒’、‘無法子,就做和尚’等諺,反映昔時頗不乏由于生活困窘而投身寺院以謀溫飽之情形;‘平日不燒香,急來抱佛腳’、‘無事不登三寶殿’等諺,反映出庶民信仰之特質,即基于現世利益或祈請除災避難之情;‘寧可葷口念佛,不可蔬口罵人’、‘地獄門前僧道多’等諺,表現庶民對宗教實踐之批判反省觀感;‘閻王注定三更死,絕不留人到五更’之諺,則顯示庶民對善惡果報及命運之心態。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