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得道之略稱。即完成佛道之意。又作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覺。為八相之一。謂菩薩完成修行,成就佛果。據傳釋尊歷六年苦行后,于菩提樹下吉祥草之金剛座上成道,此處即稱為成道處。然大乘經論中以在樹下成道為示現應身成佛之相,而謂佛陀之報身乃于色究竟天摩醯首羅智處成佛。
釋尊成道之年歲有諸多異說,十二游經、佛本行集經卷十相師占看品、島史(巴Di^pavam!sa, Ⅲ)、大史(巴Maha^vam!sa, Ⅱ)等均謂三十五歲,另有三十、三十一歲等說。成道之月日則有二月八日、十六日、四月八日等說。若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載,佛陀成道日為吠舍佉月后半八日,即陰歷三月八日;又同書記載上座部謂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即三月十五日。我國盛行臘八(十二月八日)成道之說,而以此日所修之法會,稱為成道會、臘八會,特受禪宗所重視。又在日本,禪宗于釋尊成道日所修之法會,稱為成道忌。即從十二月一日至八日晨止,舉行‘臘八接心’,而于八日晨修成道忌。
在天臺宗,三乘教之菩薩,須經初、第二、第三阿僧祇劫及百大劫等四修行階段,始可成道,稱為四階成道。然于說一切有部等小乘教則認為四修行階段應為:(一)三阿僧祇劫,(二)百大劫,(三)菩薩于最后身斷除九地中之下八地煩惱,(四)三十四心斷結成道。[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三、道行般若經卷十、大般泥洹經卷下、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下、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十地經論卷下、入大乘論卷下、大毗婆沙論卷一○三、翻譯名義集卷七](參閱‘八相’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