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Sa^ma -veda ,巴利名同。又作三摩吠陀、娑摩薜陀、娑磨吠陀、娑磨毗陀。意譯歌頌明論、作明美言、禮儀美言智論。印度古代四吠陀經典之一。即有關歌詠及旋律(梵sa^man )之吠陀,系于蘇摩祭時,歌詠僧(梵udga^tr! )所唱之贊歌及歌曲之集成,為祭祀用之圣典,其內容系對月天講說蘇摩供之要點。有三派傳本,分兩卷。與其他諸吠陀相同,此亦由歌頌部分(梵sam!hita^ ,即本集)與作法部分(梵bra^hman!a ,即梵書)所組成,共收歌詞一八一○頌(除去重復者則為一五四九頌),大部分由根本經典梨俱吠陀之歌頌改成,新見于本書者僅有七十頌章而已。(參閱‘吠陀’2820)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