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河南洛陽龍門山南端伊水之旁,為龍門石窟之第十九窟。創建于唐咸亨三年(672),竣工于上元二年(675),乃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之露天大龕,南北寬三十六公尺,東西深四十一公尺。雕有盧舍那佛及迦葉、阿難、兩脅侍菩薩、天王、金剛力士等十一尊像,氣宇雄渾,造型優美。本尊盧舍那佛坐像,臺座有三重并列之蓮花,每瓣刻有小佛,象征蓮華藏世界;身高十七點一四公尺,相好莊嚴,軀干雄偉,頭發呈波浪狀,衣褶流麗,惜兩手已失,雙足亦破損;其面容豐腴,長目修眉,嘴角微翹,流露著慈悲之意境,與智慧之光芒,為龍門石窟中最大、最莊嚴之佛像。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