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南京市鐘山下之蔣陵里。系南朝劉宋元嘉元年(424)慧覺所建。十年,曇摩蜜多駐錫于此,因性好靜雅,乃于山之西側別建一寺,稱為上定林寺,原則稱為下定林寺。高德碩學來住者頗多,而為梁三大法師(法云、智藏、僧旻)所棲止。南齊末年之義學泰斗僧柔,亦止住此處。又梁初,法通入上定林寺三十余年,專教導弟子坐禪、禮懺。大通二年(528)達磨示寂,葬于熊耳山,而建塔于定林寺。中大通元年(529)法云示寂,梁武帝哀惜之余,敕葬定林寺。其后,寺漸荒廢。今之建筑乃明代弘治五年(1492)所重建,有昭明讀書臺、石龍池等勝景。
(二)位于山東莒縣城西之浮來山。相傳始建于南北朝,現存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所重修,分前中后三院,主要建筑物有大佛殿、校經樓、三教堂等。校經樓原名毗盧閣,據傳劉勰曾于閣上校閱藏經。劉勰(465~532),字彥和,原籍東莞(山東莒縣)人,所撰‘文心雕龍’為我國古代文學理論名著,晚年出家,法號慧地,住定林寺以終。寺前巨石上鐫刻‘象山樹’三篆字,落款書‘隱士慧地題’,傳為劉勰所書。大佛殿前有古銀杏,果實累累,蔚為奇觀,相傳春秋時魯公與莒子曾會盟樹下。寺周尚有臥龍泉、經石峪、清泉峪、朝陽觀、仙書石及莒子陵等古跡。
(三)位于山西高平縣大糧山。峰巒重疊,松柏蒼翠,寺側有定林泉,寺因此得名。寺址在山之陽,美景寶剎交相輝映。主要建筑有山門、雷音殿、三佛殿、七佛殿。雷音殿斗栱支檐,飛檐挑角,雕梁畫棟,其手法之精巧秀麗,氣勢之古樸雄偉,堪稱中外佛殿建筑之杰作。后門枕石刻有元代延祐四年(1317)四月二十日之刻造記。殿前月臺上豎有石雕八角形經幢兩座,均高四公尺,刻有經文、仰蓮、覆盆、寶珠頂。一為彌勒出生寶塔,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造;一為雍熙二年(985)造。其經幢后之善法、羅漢二堂內,建有止涓、問津二洞。堂西有定林泉,水從石洞流出,涓涓有聲,清澈甘美,終年不涸。
(四)位于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邑東南里。百濟滅亡之際,歷經七日夜之劫火
,全寺亦于此時燒毀殆盡。現今依所發現之瓦銘,得知系百濟時代定林寺之遺址;據遺跡狀態推察,其受中國伽藍建筑之影響頗深,而為百濟時代平地伽藍之代表寺院。今僅余一座高十公尺之五層石塔,及一座累經補修之毗盧遮那佛之座像。據傳五層塔造于高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