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vidya^,巴利語vijja^。音譯作費陀、苾馱。即灼照透視。意指破除愚癡之闇昧,而悟達真理之神圣智慧。據佛地經論卷二載,由于明能除闇,故以慧為自性;由于明為無明之相對者,故以無癡之善根為自性。據原始佛教經典之三轉法輪經載,修八圣道,解四諦理,成就眼、智、明、覺(皆表智慧之語),即得趣入涅槃。
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二載,善之有漏慧固能通達了解,然于四圣諦無法決擇(決疑、分別理)現觀(覺知、觀照眼前四圣諦),故不稱為明;僅無漏之圣慧得稱為明。此乃所謂有學(仍殘有所學之圣者)與無學二種之別。無學之圣者中,素質能力殊勝者于六神通中之宿住通、生死通、漏盡通等三通能破除過去、未來、現在三際之愚闇,此稱為無學之三明。其中,漏盡通為勝義之真明;而前二者之宿住、生死通亦稱為明,系因其能順無漏之真明(漏盡明),并以牽引此而有少許之明相,故假名為明。
梵語vidya^,由語根 vid(知)轉引而來,故‘明’又指知識、學問之意。于印度,各種學藝可分為聲明、因明等五明。此外,真言等亦具有除癡闇、拂障難之力,故亦稱為明,據大毗婆沙論卷二載,世間有支明、事明、獸明、孔雀明、咒龍蛇明、火 明、水明、迷亂明等諸咒論。密教遂并稱印契與真言為印明。
佛陀圓滿具足三明及身口之行業,故于十號之中有明行足之尊稱。初地以上之菩薩觀三世諸法實相而心明了,故于五種菩提中以明心菩提為初地以上菩薩所悟之菩提。據六十華嚴經卷二十八之十明品載,十地菩薩具有如下十種智明:(一)他心智明,(二)天眼智明,(三)宿命智明,(四)未來際智明,(五)天耳智明,(六)神力智明,(七)分別言音智明,(八)色身莊嚴智明,(九)真實智明,(十)滅定智明。然八十華嚴譯為神通,故又作十通。[中阿含卷五十六羅摩經、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八、俱舍論卷二十七、集異門足論卷三、大乘義章卷二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