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寧夏平羅縣大武口西北之武當山上。因山得名。為銀川以北著名佛教寺院之一。有山門、鐘鼓樓、過殿、塔、后殿等。前后殿之間有一座五層磚砌樓閣式塔,高二十余公尺,平面方形,四角略有收進,其風格類似銀川海寶塔,但又有獨特之處。后殿乃廟之主要建筑,單檐褲山頂,宏偉壯觀,左右二側山墻磚雕甚為精美。始建年代不詳,據現存清嘉慶十四年(1809)武當山建立獅子碑記所載,武當山廟乃山林古剎,西夏名藍,乾隆三十年(1765),省翁禪師駐錫于此,發愿建寺,大佛殿宇三轉五楹,巍然壯麗,矗立云霄,更有蒙古人等皈依瞻拜。可見此廟始建于清代以前,為蒙漢等各族人民頻繁交往、促進思想文化交流之重要場所。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裁縫及補浣等法。分為制意釋名、立體拔俗、勝德經遠、法色光俗、裁制應法、方量幢相、單復有據、縫制裁成、補浣誠教、加法行護等十篇。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于絹、布二種中,以布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若以蠶絲作法服,則有違拔濟之心,故屬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道宣律師感通錄]